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自1978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把数以亿计的农氏从耕田中解放了出来,剩余劳力的出路成为一个“危险的资源”。对此,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1977-1980任职)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一书中建议说:“唯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允许农民,尤其是最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他们也许不一定非要到上海或北京去,但他们必须到某个地方的城市里去。”

——摘自《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危险的资源”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帕金斯的建议是否可行,为什么?
(3)综上材料,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2019-11-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8~1963~1966~1971~1976~1981~
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从古至今,国家政府实行的政策、举措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其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019-05-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92.9%7.1%
工业总产值98%2%
商品零售额95.8%4.2%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相比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