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2022-10-2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以稳定就业为目标,从分散管理逐步迈上集中调配的轨道,通过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的就业问题,实施失业救济政策,对私营企业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妥善安置工人的就业问题。从1953年开始,中央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着手调整我国劳动用工管理政策。1956年,我国确立了使全体劳动者实现“全面就业”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制定了“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并呈现鲜明的计划性特点。“大跃进”运动造成“劳动力不足与充分就业”的假象,农业生产和城市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给城乡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提出要改革传统就业体制,并制定了“三结合”、“劳动合同制”、“再就业工程”等保障就业政策,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布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等文件,使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赢得空前的发展,社会就业安置能力大幅提高。19951月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我国就业政策体现出统筹性、多元化、市场化的特征。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就业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