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史籍不会刻意留存某些个体生命的生活痕迹,作为地下文物的墓志则寄托了生人对逝者的哀思。墓志常以固定格式记述墓主人的出身、经历、仕宦或家庭生活等内容,末尾以铭文对墓主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故又称“墓志铭”。唐朝开放包容,各族人士寓居中土,甚至终老华夏,他们的墓志书写透露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细节。

墓主人民族墓志主要内容
何文哲粟特人任职禁军,救君主于危难。
康君粟特人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傍;绥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陆大夫之宴
喜,愿得分庭;孙丞相之招贤,方齐置驿。
米继芬米国人其先西域米国人也,……终任官为左神策军故散副将、游骑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同正兼试太常卿。……信行为远迩所称,德义实闾里咸荷。
安思温粟特人儒释二门,特加精意。篆隶得回鸾之妙,庄周自天性之奇。

——摘编自蒋爱花《四海同风;墓志所见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唐代墓志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唐代墓志具有的史料价值。
2024-05-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医疗费用高昂,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体系的发达国家,美国有近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约占总人口的19%。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保费用。由于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较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医疗保健应该进行改革,政府也因医保支出比重过高而积极倡导医改。美国要求个人或企业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以国家为基础的美国健康福利计划,将未包括在政府医疗保障计划覆盖范围的人群及未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雇员纳入该计划。美国还从国外进口廉价药物,打破医药垄断地位,以保证居民能买到平价药。鼓励将医保付费与服务质量相挂钩,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子以奖励。从2011年开始实施增税措施,增税对象为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夫妇,用于支持医疗保险改革。同时,采取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方式,将所节约部分资金用于医疗改革。

——摘编自应丽《美国“新医改”评析》

材料二   2009年以来的新一轮医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举足轻重的改革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领域市场机制的引入也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8年,我国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三项卫生资源核心指标相比2006年均有大幅增长。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国有制的医院、集体所有制卫生院等机构。1980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放开社会办医。到2017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比达26.34%,呈稳步上升之态。2006—2018年,医疗机构诊疗量大幅增加,入院患者数量增幅达200%以上,增长更为迅速。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2018年已增长至77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得到世界关注。

——摘编自王虎峰《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美国医疗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医疗改革取得的成效。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医疗改革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2024·陕西宝鸡·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4-09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依托于政府、企业、资本等多重力量的结合,借助粮食援助、“绿色革命”、自由贸易等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在全球的粮食霸权。美国长期对出口的农产品给予补贴,小麦的出口价格低于成本的46%。美国学者苏珊指出,美国用粮食为武器,摧毁了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获得粮食垄断和霸权地位后,美国利用其跨国公司,在相关产业中谋取长期巨额利润,其粮食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美国成为粮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进一步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科研、安全等各方面的差距。相关国家接受美国的粮食战略,不仅难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还将丧失其经济主权和政治安全。

——摘编自李曼《霸权主义视角下的美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201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40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王琴徐菲《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处理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劳动教育政策的导向开始逐步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涵义。
2024-04-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对边区各级干部的培养,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如1943年《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晋察冀和太行分局抽调优秀干部来延安学习。并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竭力培养干部。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制定与实施了干部考核条例,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原则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作风民主性和学习先进性等,这些严格的标准有效控制了干部队伍的规模。边区先后四届政府,均基本保证任命行政干部在千人左右。此外,这些条例和法规要求对干部进行平时考核、临时考核和固定考核。边区政府还对各级干部队伍实行每年两次定期鉴定。针对考核和鉴定情况,政府确立了一套干部奖惩依据的具体办法,并广泛听取本机关和群众意见,对奖惩审批持审慎态度。同时,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奖惩为辅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奖励模范,不使积极分子沉没于一般群众中,是提高全部工作和全体人员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闫世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培养、训练、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大革命时期,党开办了多所农民运动讲习所,组办了多地农民夜校和工人夜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骨干。古田会议决议强调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使用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强调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探索了对干部进行教育整顿的有效形式。

——摘自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百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特点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