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90 道试题
1 . 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

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

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
2024-06-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通讯交流的革命,尤其是印刷的革命则使英语有可能以文字的形式出版发行。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为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型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材料二   莫德尔斯基认为,一个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必须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许是能够超然海外的海岛型国家;第二,具有一个有内聚力的、开放的、有联合能力的社会;第三,有领先的经济;第四,有能够全球投放的政治战略组织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显然是最有利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14—16世纪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并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简要解释为何说“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英国是最有利的”。
2024-06-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钟有铭文12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语》《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材料二   中国虽有长达千年的金石学传统,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与发掘分析基础上的考古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批外国传教士或科学家首先介绍进来的。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考古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19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展开,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之后中国考古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张昌伸《文物与考古蒌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并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过程。并结合所学,指出各阶段的原因。
2024-06-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分别列举材料一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2)从材料二的“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明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关于西方文明“接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24-06-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科技与人类社会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

材料二   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演讲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比较培根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的认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运用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实,简评爱因斯坦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春秋时属于燕,秦改上谷郡。汉时始置为县。但前后汉间,地名屡有更易。……元时为海津镇,隶大都路,又称直沽。明称天津,永乐二年,筑城置戍,三年,更名天津卫。清初因之,雍正九年,改设天津府,置天津县为府治。咸丰十年,北京续约开放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祸变,废去城垣,改修马路,并划定八国租界。厥后交涉日繁,遂又不得不移保定省会于天津,是天津卫河北省垣,又为通商大埠者,由来已久。北伐成功后,国都南迁,省府改移北平。十七年天津改为特别市。

——据《天津志略》(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材料二   天津,其名称来源于明成祖朱棣御赐,取意于“天子渡津之地”。这种从属皇权、从属于北京的城市定位在中国近代百年工业发展中曾长时间影响着它的发展。1860年天津被开为通商口岸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体制,开始全面登陆天津。晚清民国时期,天津是北中国经济最开放和发达的中心城市。然而在当代,天津的风光不再且每况愈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层曾对中国区域格局进行过两次重大的调整,而且每次调整都会挑选一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先锋。……20065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摘编自张立《重新配置总体经济格局》

(1)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以后天津城市职能的主要变化,并说明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摘编自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钱著分别以“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为章节标题。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凤靡一时。至今,积贫积弱论尚有许多信众。

       ——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1)如何理解“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
       材料二尽管宋代财政有军费和制度弊病导致的绝对困窘,如南宋初期和后期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还是财政管理制度所导致的负责“经费”的三司和户部的困窘,而非全国财政总量的不足。

       ——捕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历程中,宋朝尽管多为被动防御,可是亦有主动进攻。面对防御战,宋军是胜多败少者;面对进攻战,宋军是败多胜少者。……赵宋政权只是国家能力弱,但综合国力并不弱。

       ——摘编自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三李裕民宣称,宋朝“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为辉煌的”“思想是最活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

——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宋史研究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同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

材料二: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将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方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住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J.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
2024-05-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考(天津卷)考前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