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以下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长率统计(以年增长%),影响中国农业产量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     
   项目
年份
1953—19571958—19651966—19781979—1982
粮食
棉花
油料作物
甘蔗
肉类
3.5
4.7
0
7.9
3.3
0
3.1
-1.8
3.2
4.1
3.5
0.2
2.8
3.6
3.4
3.9
13.5
22.7
15.0
12.1
农业总产值
(不包括副业产值)
5.20.93.16.1
A.国内政治环境的状况B.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C.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D.农业领域的劳动投入
2023-02-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2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D.“左”倾错误已经彻底被纠正
3 .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4 . “三自一包”中的“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及自负盈亏;而“一包”即包产到户。是刘少奇等人于1962年推行的农村经济政策,其推行期间遭到了来自党内保守派人士的强烈反对而最终夭折,但该政策却在日后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借鉴之一,并取得空前成就。这说明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B.改革派官员占据了主要政治地位
C.方针政策需符合历史发展之规律D.体制改革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021-12-1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B.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2021-11-2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必修)
6 . 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在公社分配的自留地从事家庭副业生产,同时规定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5%,允许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这一文件的实施在当时有利于
①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②自留地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③适应农业生产复苏的要求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 . 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放应该采取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     
A.倾向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强调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根本调整
C.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D.认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经完成
2021-11-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62年,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出台《教育部关于直属高等工业学校修订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对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大纲、计划、教材等进行了修订。这一草案的出台旨在
A.推动“一五”计划的实施B.扩大教育的发展规模
C.落实教育“大跃进”方针D.适应国家的经济调整
2021-11-11更新 | 18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1952和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合理B.国民经济增速全面提高
C.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减少D.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
10 . 据统计,1957年,全国基建投资只有100亿元左右,而到1960年,基建投资却高达1112亿元,全国施工项目高达1815项,职工人数三年内(1958~1960年)增加了3000多万人。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一五”计划初见成效B.“左”倾错误得到遏制
C.工业体系趋于完整D.经济调整迫在眉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