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1962年春夏之交,安徽每10户农民中就有8户参加包产到户。甘肃、浙江、四川的-些地方,10户农民中有7户参加包产到户。广西龙胜、福建连城和贵州,10户农民中有4户参加包产到户。就全国而论,包产到户者已占全国农民总数的20%,即大约1亿人。这一时期的包产到户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C.对所有制形式进行了大调整D.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2020-04-30更新 | 32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8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49-1976)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邓小平在1962年7月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说明当时
A.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B.隐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
C.中央下放农村经济管理权力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0-04-17更新 | 430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3 . 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些措施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B.使人民公社的规模更加扩大
C.使当时经济形势更加恶化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0-04-13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4 .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A.标志着“左”倾错误的结束B.终结了人民公社制度
C.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D.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
5 . 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A.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D.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6 . 1956—-1966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下列史料中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AB.BC.CD.D
2020-01-21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课时18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7 .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B.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9-12-01更新 | 268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09中国现代经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2019-06-21更新 | 6059次组卷 | 81卷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练03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前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0 .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反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彻底地否定了人民公社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败
D.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2019-05-09更新 | 156次组卷 | 7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