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山东省实施“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指出,那时农村将是“五谷丰登,牛马成群,百花满山,果木成林,粮食满仓,鲜鱼满池,棉花成堆”,那时文教、卫生、交通事业也将大大发展,“小学、中学、医院、托儿所、电灯、电话、铁路、公路应有尽有,农村到处呈现一片幸福繁荣的景象”。这一规划反映了(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愿景B.农民生活的显著提高
C.“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D.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1952年沿海省份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省份仅仅占30%左右,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约80%项目则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使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三线建设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西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促进了内地和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018年达到52.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经济变迁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编自王志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2023-12-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3 . 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2023-10-04更新 | 216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4 . 读下面《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A.对东西部经济联系起到一定纽带作用
B.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C.体现出新中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视
D.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10-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表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2年底基本解决了革命遗留任务,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毛泽东指出,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朝鲜战争尽管以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收尾,但西方国家仍在排挤、封锁中国,要突破帝国主义阵营封锁,唯一的出路就是工业化。同时,苏联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又曾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也极大鼓舞了新中国。如果说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巩固国防,重振国威,那么对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护航。

——摘编自王栎曦《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必要性的思考》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础工业部门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转变,国家工业建设在全新的基础上向着门类更齐全、现代化水平更高的方向大步迈进。1950年到1977年,新中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5%,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2%,均明显高于同时期苏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新中国初步治理了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旱涝灾害经常发生的河流。……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发生的严重错误,一定要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客观地看待,正确地认识到那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需要分清成就与错误,而不是简单类比。

——摘编自方闻昊《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2023-09-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7 . 195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指示中说,“生产队在管理生产中,必须切实建立集体和个人的生产责任制,按照各地具体条件,可以分别推行‘工包到组’,‘田间零活包到户’的办法,可以实行‘大活集体干,小活分着干’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经济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的错误B.力图恢复遭致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C.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模与速度问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以下为当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口述内容:

19721月,国家计委服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10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70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对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40000多万石的水平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年底,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设备),已有7套投产。以后,又继续引进……年产尿素1593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引进的4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参与领导第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目的人员中调去的。

——摘编自曲青山、高永中《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题”的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10 . 如表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安排的三线建设和其他重点建设项目成果(部分)表。这反映了(     
项目地位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风号远洋货轮建成投入使用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成昆铁路胜利通车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突破了多国专家断言的我国西南为“铁路禁区”的观点
A.三线建设重点在华东地区B.“三五”计划以交通建设为重心
C.人民群众艰苦的创业精神D.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