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水稻的输入与输出

材料一   宋代引入的占城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外来农作物品种。在唐末传入我国后,经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广,兼之自身的优良品性,逐步发展为长江流域居主体地位的粮食作物,并相继演化出众多优良的新品种。由于占城稻的生长期比较短,江南地区种植占城稻的时间,大致是在每年的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在收获完占城稻后,还有较长的农时可以用来种植麦类作物。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人口南迁,导致南方江、淮、浙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内成功推广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国际组织对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国,特别是缺粮国,开展了一系列杂交水稻技术的援助项目,聘请中国专家到受援国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试验示范,其中有10多个国家开展商业化种植,种植总面积超过7800万亩,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常规品种高出2t左右。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占城稻在宋代推广种植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到1952年,中苏贸易额由1950年的3.38亿美元增长到10.6亿美元。党中央利用香港、澳门千方百计从西方国家进口我国急需的一些物资。1951年到1954年,我国对香港的贸易量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62%53.4%41.5%37.8%;从1957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比1950年增长2.9倍。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引进11个成套设备。1973年,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四十三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方案”。

——摘编自王晓峰《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视野中的新中国开放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 “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河决澄阳县境双合岭,于时刷堤未宽,水性尚缓,急加防堵则事半功倍,乃以南北构兵,迁延未塞,时机坐误”“翌年大汛泛滥,口门刷至八百余丈,澄阳地势平衍,横流所届,昏垫随之”,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大量居民流离失所。191410月,北京政府任命徐世光主持双合岭堵口事宜,筹拨工程经费“五百三十七万六千五百八十元”;11月,徐世光调集山东省河防十一营和冀南巡防二营协助堵口工程;19151月,开始兴筑坝。工程伊始,徐世光认为“大工开办端赖群力,而夫役一类所用尤多”,于是“招雇夫役之中实寓有以工代赈之意”,酌量发给灾民工钱,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大事记

19496

华北、中原、华东三个解放区在济南召开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大会

19498

黄河水利委员会起草了《治理黄河初步意见》

1950

开始对黄河大堤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加高培厚

19513

开工引黄灌溉济卫工程;4月至8月,完成了1500米长的溢洪堰工程

1952

在陕西省韭园沟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全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韭园沟

195410

黄河规划委员会正式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

1956年至1957年底

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1957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6年至1965

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约50万人因水库淹没土地而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黄河双合岭决口导致灾情不断扩大的原因,并指出当时解决灾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丰满水电站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距吉林市25公里。1938年7月厂房开始施工,至1942年9月全部建成。1942年2月安装1号机组,1943年3月25日发电,1945年年8月15日,5号、6号机组正在制作安装设备,3号机组、8号机组尚未安完。至此,丰满水电站共发电14.95亿千瓦时。工程所需资金由伪满洲国政府以发行国债方式筹集,实际投资额为2.37亿日元。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施工质量尚可;此后施工草率,混凝土质量低劣,从1942年至1945年,死亡中国劳工6500人以上……

——井志忠《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电资源的开发与攫取》

材料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丰满水电站几经易主,从苏联军队的劫掠到国民党撤退后的险遭破坏,可谓命运多舛。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电站机组型号十分复杂,机组部件分别来自苏联、日本、美国、瑞士及我国等多个国家,“水电博物馆”之称名不虚传。丰满水电站未完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在经过一系列的恢复、改建和扩建后,1959年一期工程的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1960年5月最后一台3号6兆瓦机组发电。至此,丰满电厂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厂。

——王晖、王劲松《丰满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及其影响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丰满水电站的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兴建水电站的危害。
(2)作为“水电博物馆”,丰满水电站可用于辅证哪些专题性历史?
2024-05-1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87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

主要省份重点城市代表项目
重庆重庆市西南铝加工厂、重庆汽车制造厂、嘉陵摩托车厂
四川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矿务局
德阳市东方电机石,东方汽轮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绵阳市国营780厂、国营783厂
泸州市泸州天然气化工石、长江起置机厂、长江液压件厂
广汉市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贵州贵阳市贵州柴油机厂、永红机械厂
六盘水市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水城钢铁厂
安顺市歼击机生产基地
甘肃兰州市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铝合金厂
酒泉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钢铁集团
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天水市长城开关厂
宁夏银川市大河机床厂
石嘴山市贺兰山煤矿基地
云南昆明市云南包装厂、昆明平板玻璃厂
曲靖市云南维尼纶厂、蓝简汽车厂
青海西宁市青海华桑重型机床公司、青海柴油机厂
陕西宝鸡市秦川机械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汉中市运输机生产基地、汉江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
湖北十堰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河南洛阳市洛阳玻璃厂

——整理自梅兴无《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粉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纲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精神”的内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在水利设施没有跟上之前,选用生育期短,需水量小的品种不失为良策。因此,当占城稻传入后,在稻种自然变异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培育,“江西早”一类的品种出现了。自宋代以后,江西的早稻种植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江南催耕课稻编》所载江西各府县水稻品种就有近80个,这些品种传到外省时也可能被统称为“江西早”。清乾隆元年(1736年)题准,江西早谷丰收,酌动存公银买谷十万余石,分贮各府州县以裕本省之盖藏,兼备邻封之缓急。乾隆十三年,因江苏米价昂贵,令江西拨运接济。随着江西早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作用的凸显,江西早稻品种也开始受到各方的青睐,并产生了强烈的外溢效应。16世纪,“江西早”主要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浙江五省。18世纪的中后期,扩散到广东、四川、江苏、河南等地。

——摘编自曾雄生《江西早:一个水稻品种的足迹》

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享誉海内外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主要事迹(部分)

时间事迹时间事迹
1953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82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1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随后根据试验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稻株,萌发了利用这种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设想,但这一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1990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并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66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74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2004获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

——摘自《袁隆平口述自传》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江西早”兴起的原因及明清时期扩散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研发和推广的重大意义。
2024-04-0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到1970年代末,四川是接受东北支援最多的地区之一。东北支援四川的多个重点项目都具备相当高的全国性服务能力和知名度。以德阳为例,数千名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优秀东北职工迁入后,德阳人在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第二物探大队等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第一次亲眼看见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什么是现代化企业、什么是现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学技术力量、什么是发明创造等先进工业化要素。同时,东北内迁职工在日常生活方面形成较大示范效应。例如,1966年前后,第二重型机器厂的东北籍职工在冬季喜欢穿一种毛领长棉大衣,这种棉大衣比当地人常穿的土棉袄更贴身、更保暖且显得更为精神,这让厂区附近的青年男女觉得很洋气,争相托人购买。东北大米、东北水饺、东北馒头、东北普通话、时装、发式、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内容,也迅速成为厂区附近部分城乡居民羡慕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周明长《嵌入式运作:东北对四川三线建设城市的支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输入四川城市的东北现代化要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大力支援四川的原因。
2024-02-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八)历史试题
10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梨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45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