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成功举办,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这(     
A.得益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B.旨在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需要
C.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优势D.顺应了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1952年沿海省份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省份仅仅占30%左右,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约80%项目则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使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三线建设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西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促进了内地和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018年达到52.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经济变迁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编自王志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2023-12-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4 .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后,全国性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水利建设运动高潮迭起,到1979年,全国共修筑水库8.4万余座,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亿亩增加到7亿亩。该时期的水利建设(     
A.加剧建设的“左”倾错误B.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C.为“包产到户”提供条件D.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023-12-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优质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联曾设想将新中国纳入社会主义阵营内分工合作,实行一体化工业生产;刘少奇在八大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62年七千人大会报告提出用十年奠定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建设基础的初步设想,这表明中国(     
A.遵循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B.摆脱苏联束缚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
C.实现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思想转变D.大国必须要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3-12-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2513.631.77.80.5
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3-11-28更新 | 1835次组卷 | 2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

主要省份重点城市代表项目
重庆重庆市西南铝加工厂、重庆汽车制造厂、嘉陵摩托车厂
四川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矿务局
德阳市东方电机石,东方汽轮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绵阳市国营780厂、国营783厂
泸州市泸州天然气化工石、长江起置机厂、长江液压件厂
广汉市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贵州贵阳市贵州柴油机厂、永红机械厂
六盘水市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水城钢铁厂
安顺市歼击机生产基地
甘肃兰州市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铝合金厂
酒泉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钢铁集团
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天水市长城开关厂
宁夏银川市大河机床厂
石嘴山市贺兰山煤矿基地
云南昆明市云南包装厂、昆明平板玻璃厂
曲靖市云南维尼纶厂、蓝简汽车厂
青海西宁市青海华桑重型机床公司、青海柴油机厂
陕西宝鸡市秦川机械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汉中市运输机生产基地、汉江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
湖北十堰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河南洛阳市洛阳玻璃厂

——整理自梅兴无《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粉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纲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精神”的内涵。
8 . 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2023-11-20更新 | 679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简表

时期概况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重庆首先成为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 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 6%、47. 9%。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敞,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
20世纪50年代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贸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20 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
请根据“重庆工业发展简表”所示内容并结合所学,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表述准确,论证结合史实,表达清楚明晰)。
2023-11-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所示为1918年至2022年国内某钢铁企业的发展大事记。

·1918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的石景山炼厂由北洋政府主持投资建设,政府首脑悉数入股;全部采用美国技术装备,设备国内领先
·1922年,石景山炼厂因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施工停滞而不得不延期投产
·1938年,日军侵占石景山炼厂,并对其实行军事管理。日占期间,石景山炼厂共产铁26万余吨,其中23万余吨被运至日本本土
·1945年,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96月,成为解放区第一家恢复生产的现代钢铁企业
·1952年,生铁(年)产量增加到34.2万吨,超过该厂19201949年的累计总产量,当年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1956年,提前16个月完成国家“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1958年,在全国首创“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
·1979年,采用37项国内外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并投产
·1980年,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
·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
·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成为行业“全国冠军”
·20032010年,企业主体开始逐步搬迁至唐山重新投产;2010年,老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老厂区部分工业遗址经改造后,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地之一

——据《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社官方网易号专栏文章整理

材料呈现了一个大型民族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启示,围绕“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一条或多条启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