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旨在(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2021-06-01更新 | 49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3 .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国家共投入2千多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在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区建设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千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
A.实质是“大跃进”运动的继续B.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C.客观上优化了我国工业布局D.完善了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2021-04-19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推知
A.历史呈现方式有多元化特点B.工厂和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纪实文学能客观反映当时现实D.厂史、厂志是最可信的史料
2020-11-14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十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有关力量开始对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考察,明确了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立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为提高三线建设的组织保障能 力,1965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形成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的决定》,通过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重大决议,为三线建设搭建起了严密的组织框架。三线建设过程中, 400多万专家学者、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从上海、哈尔滨、青岛等工业重镇迁徙内地、扎根边疆。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 轻工、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等300多个。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以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商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三线建设问题,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其中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西南、西北等后方地区,将三线地区作为建设重点。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但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而“邓小平南方视察”作为新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据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指出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新中国在成立之初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南方视察”的重大历史意义?
8 .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如下图(III线)所示,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面临美苏双重威胁B.经济重心重大转移
C.周边国际形势缓和D.实施经济赶超战略
2020-06-15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
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
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
10 . 合理的工业布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l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三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 000多亿元,兴建了2 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了30多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综上,谈谈你对近现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认识。
2020-0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