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15年内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折射出当时(     
A.基础教育体系趋于完备B.党和人民发展教育的意愿强烈
C.高校入学门槛逐渐降低D.国民教育与工业建设协调发展
3 . 如表是建国后,湖北省恩施州在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状况。这说明恩施地区
A.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发展B.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C.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成功实践D.198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 . 经过新中国头17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020-10-27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判断题专项训练:必修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大学毕业生18.5
中学毕业生400
小学毕业生7000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43200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34000
总人口数54000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
A.保障人民受教育权B.开展扫盲教育
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D.发展高等教育
6 .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 . 新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下表中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量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量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434所1.1倍67.4万人3.3倍
中等学校80993所14.1倍1432万人6.9倍
小学1681939所4.9倍11626.9万人3.9倍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8 . 下图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
B.我国开展“教育革命”
C.1982年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
2019-07-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9 . 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10 . 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度高等学校中学小学
学校学生学校学生学校学生
195022713.4万3690109万40万2439万
196543467.4万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1441.8万168.19万11600万

A.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B.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C.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2019-03-23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测试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