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江苏扫盲运动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从1949年到1951年.江苏农村掀起了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的高潮。1949年冬季开展的以政治教 育为主的冬学运动,此后,冬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祁建华原为解放军西南某军区的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是他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法。为了加快推进 农村扫盲工作,1952年,南京和苏南、苏北地区都在冬学班内推广“速成识字法”,江苏省委 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于1952年6月刊登一首歌曲《学文化》,用以宣传速成识字法。1955 年,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指出.“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用革 命精神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江苏各地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作为专门的扫 盲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一人百字”运动是这一阶段江苏扫盲运动达到高潮的重 要表现。何谓“一人百字”运动?就是动员大中小学师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扫盲运动,号 召一个学生负责教会一个亲邻认识100个字,鼓励教师参加扫盲业务辅导工作。大中小学师生的加入,壮大了扫盲队伍,加速了扫盲运动的进展。

——摘编自包竞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以“识字·塑造农村新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4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2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②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2024-05-14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9 中国现代史-【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3 . 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刊登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各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这一做法(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B.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需要
C.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D.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2024-05-14更新 | 242次组卷 | 2卷引用:(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9 中国现代史-【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4 . 科学教育

材料一   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简表

11867年,江南制造局办机器学堂,讲授物理、化学等课程。此后,格致书院(1876)、中西书院(1881)等新式学校皆设理化等课程,进行科学教育。
21904年“癸卯学制”把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地学等列为教学科目。
3新文化运动中,学者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训练科学方法,“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结合,成为科学教育思潮。
41923年的初中课程中,科学课程占到必修课的40.2%;普通高中课程中文科的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3.1%,而理科则高达44.2%。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
6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成。“向科学进军”激励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发展。
71963年,毛泽东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8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
91994年独立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分别达到5860个、3000个和11656个。1994年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达1865.9万人,是1978年的4.3倍。
101995年国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2020年已经达到60.2%。
122016年,习近平回信鼓励八一学校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2023年,习近平勉励育英学校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
13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增至7839.8万人,是1994年的4.2倍,是1978年的18倍。
14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筝。

——指编自上官云《中国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等

材料二   19912021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单位:万件)

——据《辉煌70年》和《十年伟大飞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划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阶段并概括阶段特点。谈谈你对当今“科技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关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5 . 图1、图2分别为李慕白创作的新年画《新来的拖拉机手》(1958年出版)和唐小禾、程犁创作的水粉画《收获》(1974年出版)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B.男女平等思想得到广泛宣传
C.农业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D.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丰硕
2024-05-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6 . 1959年,故宫博物院新设了织绣馆。如图是该馆“解放后织绣工艺(1949—1959年)”展览的部分织绣品。这些藏品意在(     

A.凸显明清皇家服饰文化的成就B.说明科技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C.传播民族、大众的时代新文化D.体现博物馆的展示研究功能
2024-04-23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7 .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D.探索民族化道路
2024-04-16更新 | 491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3)(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9 .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各地创造出“车间学校”“地头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以及“民教民”“亲教亲”等教学方式,除了识字还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80%下降到了52%。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B.有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培养了高素质劳动人员D.目的是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
2024-04-01更新 | 371次组卷 | 6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如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1951年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
1957年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2024-03-29更新 | 196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辽宁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