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如表为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些重要活动。这些活动(     
时间主要活动(成果)
1956年3月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共上演49个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话剧。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包括传统、现代、红色、民族等各类音乐作品。
1956年全年国内学术著作出版量激增,多于1950年至1955年6年间的总数。
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会演,20多天演出节目360多个。
A.折射新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景象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化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凸显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丰富
2 . 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自此,“高考时代”开始。1952年高考统招(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B.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C.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D.是对苏联教育发展经验有益借鉴
3 . 1953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四年来,全国小学教育已经恢复并且大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规模,目前小学生人数已达5500万,较之旧中国历史上小学生人数最高年份(1946年)增加了135%。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教育发展成效显著B.已基本消除了文盲状态
C.实现了教育普及化D.满足了民众的教育需求
4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识字课本内容(部分)统计。

作品

内容

《淮河两岸庆丰年》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亲爱的毛主席。领导人民治淮河,战胜多年大水灾。土地肥美收成好,幸福的日子人人爱。”

《保家卫国》等

对普通百姓的刻画,催发人们树立家国一体的荣辱感,积极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洪流中去。

《志愿军黄继光》

展示了战争中舍弃生死、顽强拼搏的中国英雄形象,以强烈渲染的战争场景烘托军人英勇牺牲的悲壮情感。

《生产要服从国家计划》等

通过一个个互助组生产增收的生动故事,讲述人们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意义。

据上表可知,当时的扫盲运动(     
A.有利于塑造新社会价值观B.意在鼓舞士气争取战争胜利
C.推动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集体化时代,在河南、山东等地,《白毛女》《英雄儿女》等充满生存利益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电影进村,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曾有老人说:“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这表明(     
A.“双百方针”得到了有效落实B.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齐头并进
C.国家宣教与民众需求相契合D.传统价值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6 .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23-06-09更新 | 6479次组卷 | 41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7 . 1956年8月1日,中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本计划以“周”为单位的汇演,足足进行了24天,参加演出的单位共有37个之多,演员总数超过4500人,共演出了41台节目,上演了94场次,观众数以万计。不仅挖掘了大批民间艺术和艺术人才,也拓展了群众视野。音乐文化周的举办(     

A.落实了“双百方针”精神B.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C.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D.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
2023-06-08更新 | 27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文化立国”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红色经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国”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富国”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文化强国”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文化立国”历史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文化富国”到“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2023-06-03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建国初期,中共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A.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2023-05-21更新 | 361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10 . 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能够在几千年间不曾中断地沿袭下来,与科举考试以其作为主要内容是密不可分的。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孔颖达《五经正义》的颁行,是儒学定于一尊的标志,而其具体内容又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和考试。明清的科举考试主要以理学为主要内容,这为有效地抵御佛、道,巩固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朱效梅、郑国民《宋代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懂文章内容。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定: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椐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