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说明(     
A.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B.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外交方针影响教育发展D.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2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
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
3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0-11-14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期末备考卷B)历史试题
4 . 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2020-11-07更新 | 641次组卷 | 17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6 .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
A.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B.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C.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D.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7 .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此举旨在
A.建立新时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B.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思想基础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8 . 据统计,1958年8月中国高等院校从1957年的227所增加至1065所,大学生的数量也从40万增加到70万人。1958年,由于各大学强调发表论著数量,出版界相应地也出现了“三天出一本书”“一天出一本书”的现象。材料表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A.贯彻了“双百”方针B.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C.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D.适应了经济建设的要求
2020-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 . 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教授俄语;个别地区如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教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教授英语的,可继续教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学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教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苏联,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B.为“二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