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数据来自《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和《十年伟大飞跃》

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史事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2023-07-15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下面是1953~1963年归国留学生学科分布统计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特种

666

8.5

卫生

348

4.5

理科

1082

18.8

文教

506

6.5

工科

4226

54.1

经济

161

2.0

农科

434

5.6

政法

137

1.7

林科

113

1.4

体育艺术

150

1.9


A.外交政策的日渐成熟B.科技重大成就的巨大吸引力
C.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成D.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
2023-02-1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识字课本内容(部分)统计。

作品

内容

《淮河两岸庆丰年》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亲爱的毛主席。领导人民治淮河,战胜多年大水灾。土地肥美收成好,幸福的日子人人爱。”

《保家卫国》等

对普通百姓的刻画,催发人们树立家国一体的荣辱感,积极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洪流中去。

《志愿军黄继光》

展示了战争中舍弃生死、顽强拼搏的中国英雄形象,以强烈渲染的战争场景烘托军人英勇牺牲的悲壮情感。

《生产要服从国家计划》等

通过一个个互助组生产增收的生动故事,讲述人们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意义。

据上表可知,当时的扫盲运动(     
A.有利于塑造新社会价值观B.意在鼓舞士气争取战争胜利
C.推动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苏联托儿所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尤其是帮助职业女性看护孩子。抗战期间,一些妇女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被“拉上战场,拉进机构工厂”,国民政府修建了不少托儿所帮助她们分担孩子的抚育工作。当时已有劳工托儿所、农村托儿所、职业妇女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之分。具体费用,或向社会募集,或向个人收缴,或由工厂直接负担。有统计称,194910月前,全国共有托儿所119个。

1949年后,党和政府开始大规模配置公立国营(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托儿所,并以两种途径发展:一是从零开始(截至1954年,全国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系统已建有托儿所4003个、哺乳室2670个);二是收编民国遗留的私立托儿所。…托儿所日渐发达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良好且独立的托儿所体系,收托出生后56天的孩子。1980年,《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明确“托儿所是三岁前儿童集体保教机构”,由地方行政部门领导。当时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各类托儿所、幼儿园98.8万多个,入托儿童多达3400多万人,入托率高达28.2%。

——据杨菊华《新时代“幼有所育”何以实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影响。
2022-05-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表2为建国后部分年份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及其所占百分比的统计情况,它体现了
A.政治影响较为明显B.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C.注重培养实用人才D.双百方针得到落实
2021-05-05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辽南协作校)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1924,《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1957年调整结束,高校增至229,本专科在校生增至44.12万人,并较全面地建立了工业、农业、师范、医药、财经、政法、语文、艺术、体育、民族等各类专门院校。有学者认为实际上自1952年起以后的几十年中,中国可以说没有一所学科设置完备或较为完备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而多数单科或多学科的独立学院,高开了作为大学母体的文、理两个学院,其基础课的教学必大为削弱。这样,从各综合性大学独立出来的学院,实际上都变为技术性学校

——摘编自《中国教育结构五次大的调整及当前面临的形势》

材料二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6,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60.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持续提升,部分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我国成功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至2015,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是北京,54.6%。上海次之,45.5%。它们都远超过西藏的10.3%和贵州的10.2%。虽然在规上我田已经实现了人力资源大国的标,但是我们离人力资源强国仍有一定的距离。

一一摘编自吴愈晓、柱思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调整的主要目的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1-05-0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