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江苏扫盲运动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从1949年到1951年.江苏农村掀起了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的高潮。1949年冬季开展的以政治教 育为主的冬学运动,此后,冬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祁建华原为解放军西南某军区的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是他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法。为了加快推进 农村扫盲工作,1952年,南京和苏南、苏北地区都在冬学班内推广“速成识字法”,江苏省委 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于1952年6月刊登一首歌曲《学文化》,用以宣传速成识字法。1955 年,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指出.“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用革 命精神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江苏各地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作为专门的扫 盲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一人百字”运动是这一阶段江苏扫盲运动达到高潮的重 要表现。何谓“一人百字”运动?就是动员大中小学师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扫盲运动,号 召一个学生负责教会一个亲邻认识100个字,鼓励教师参加扫盲业务辅导工作。大中小学师生的加入,壮大了扫盲队伍,加速了扫盲运动的进展。

——摘编自包竞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以“识字·塑造农村新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4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北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祁建华(1921-2001年)中原大学毕业后,投身革命。他目睹大多战士目不识丁的现状,深感忧虑,于是利用工作之余,结合自己早年任教的经验,尝试利用注音符号进行集中识字,因其效果显著而引起所在部队领导的注意。1950年初,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学习运动。此时,祁建华被调任“训练队”担任专职文化教员,开始改进并完善“速成识字法”,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验。19508月,贵州省军区决定全面推广他的“速成识字法",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由此创立。19524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速成识字法”。1953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合作社对社员文化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文盲问题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为此,中央和地方大力开展农村扫盲教育,扫盲运动迎来了高潮。此后的“速成识字法”实验尽管退潮,但它在成人扫盲工作中仍不失为主要方法之一。

——摘编自喻本伐等《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扫盲实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祁建华能够创立“速成识字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速成识字法”推广的历史影响。
2024-05-11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教育运动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扫盲教育。针对文盲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一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作必要准备,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的伟大工作。”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期即19551956年的扫盲教育。19556月,周恩来总理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在过渡时期内,基本扫除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扫盲教育。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出现,文化教育战线的“大跃进”也紧随其后。在扫盲运动中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扫盲机构,设置了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农村扫盲工作司,并建立专管农村扫盲工作的统一机构。根据文盲班学员们居住地方的密集程度及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此外还根据学员们学习时间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农忙少学,农闲多学”。这一时期的扫盲教育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范围涉及全国各个地方,从农村到城市,具体到每个人。

——摘编自李秀玲、张兴琳《浅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百师联盟新高考高三4月二轮复习联考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职业大学,又名“职业技术大学”,是中国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类高等院校。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结果,它们由“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格为本科院校。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就是其中的一所,如下表所示,列举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历史沿革。

时间历史沿革
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确定了长安职大、江陵职大、嘉陵职大、建设职大、长江职大、望江职大、西车职大、润化职大等八所兵工大型骨干企业职工天学。
1990年国家教委在上述八所兵工企业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校本部设在长安厂,根据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着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
2003年经重庆市教委专家组评审,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基础上,设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毕业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和本人条件,择优录用。
2014年教育部确定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首个定向培养士官高校,陆续与火箭军(第二炮兵)、战略支援部队、空军对接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当年开始招生本科学生。

——摘编自《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单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职业大学·现代化”,自拟一个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标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定型于清末。流传广泛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它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内容的文学性、高雅性,而是着重发展自己的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豫剧出自底层大众,表达着底层民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如剧目《七品芝麻官》,描述了主角唐成对自己苦读诗书进而成为进士的过程。进入民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压力,樊粹庭等一批知识分子创造出一系列新戏曲,如常派的《花木兰》等剧目,将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刻画成为抵御侵略的样板。在各类剧目的空间设定方面,主要确定在河南当地,剧中的各类典故也都是以河南常见的各类典故为主。如花木兰的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包青天》都是以河南最为繁盛的宋代为背景,设定的空间也不外乎于开封及其周围的各个地点。

——摘编自武强《河南豫剧剧目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戏曲被搬上银幕。195610月,《花木兰》搬上银幕,标志着豫剧电影诞生。拍摄电影时,主要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忠实记录。“文革”后,豫剧电影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1979年,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吹响了新时期豫剧电影百花争胜的号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原有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工作者保留豫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大电影技术运用以展现剧种自身优势,更注重演员内心体验,呈现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剧剧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电影曲折发展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缺乏近代化学的课程教育,直到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逐步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引入新式教育。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1867年清政府聘请法国人毕利干为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习,化学课程随之开启。京师同文馆的化学课程知识涉及化学元素、金属冶炼等内容,已具备了近代化学知识与方法;课程考试则兼顾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考试的重点是基础化学工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知识。化学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担任其他新式学校的化学教育工作,或是进入清政府的化工军事部门。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开办了更多的新式学校,化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晚清的化学教育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王正宇《晚清化学教育管理述论》

材料二 195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据的科学,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鉴于当时我国的中等教育受建国前初高中教材知识分界不清晰和化学知识内容重复繁杂的影响,大纲一直在对中等教育中化学知识分布和编写的重新划序不断精简。1954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说明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角度阐述学生需要掌握的技巧以及教师需要遵守的原则,对学生的要求较之前有所提升,对学生记录总结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技能的掌握都有明确阐述。此外,对于学生实验习惯和品行的要求在说明中都有阐述。

——摘编自杜丽斐《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素养的百年演进研究(191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化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化学教育相比,建国初期化学教育的变化。
2023-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2024-05-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强调强国保种,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出发,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利用报刊广为宣传,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兴女学解放运动”。梁启超强调: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郑观应则提出“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1906年,清政府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比男子修业期限各缩短一年,同年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教育学制。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号召中国妇女“规复天赋之权利,以扫除依赖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学问,以成救国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国或可有望也”。他们认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规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学,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学校都可以为女生独立设校。

1905年起,湖南、奉天、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相继选派官费女子留学日本、美国,促进了女子留学的发展。

——摘编自段敏利《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电影《女司机》(1951年)、《马兰花开》(1956年)是两部出自女剧作家之手,反映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中的女司机形象体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构想与实践,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义。

——摘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说明应如何看待近代女性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界塑造的新中国女司机形象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