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部分数据。(     
A.高等教育的类别趋向平衡B.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完备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D.“双百”方针助推高校发展
2023-02-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十一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下面是1953~1963年归国留学生学科分布统计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特种

666

8.5

卫生

348

4.5

理科

1082

18.8

文教

506

6.5

工科

4226

54.1

经济

161

2.0

农科

434

5.6

政法

137

1.7

林科

113

1.4

体育艺术

150

1.9


A.外交政策的日渐成熟B.科技重大成就的巨大吸引力
C.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成D.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
2023-02-1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识字课本内容(部分)统计。

作品

内容

《淮河两岸庆丰年》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亲爱的毛主席。领导人民治淮河,战胜多年大水灾。土地肥美收成好,幸福的日子人人爱。”

《保家卫国》等

对普通百姓的刻画,催发人们树立家国一体的荣辱感,积极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洪流中去。

《志愿军黄继光》

展示了战争中舍弃生死、顽强拼搏的中国英雄形象,以强烈渲染的战争场景烘托军人英勇牺牲的悲壮情感。

《生产要服从国家计划》等

通过一个个互助组生产增收的生动故事,讲述人们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意义。

据上表可知,当时的扫盲运动(     
A.有利于塑造新社会价值观B.意在鼓舞士气争取战争胜利
C.推动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逐渐向社会下层移动,“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磕妇(为往田野送饭的妇女),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摘编自秦海骰《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

——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S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救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成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救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