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 途”

例 句出 处
例句1:我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进了机器制造厂:咱们三个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1951年9月)
例句2: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0年)
例句3:张华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创业,我当了技术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新华字典》第十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例句1中“我”“你”“他”拥有“光明的前途”的原因。
(2)例句2到例句3发生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以“识字”为中心任务,各地编制诸多“识字课本”作为临时性教材,这些课本的内容、用途以文化教育(识字)为主,并适当结合政治教育,还直接规定民众识字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这一运动 (     
A.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C.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意在构建新社会的价值观念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把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院系调整旨在(     
A.贯彻“双百”方针B.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D.推动高等教育转型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乡风建设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破除封建迷信,改造农村巫神
开展不缠足运动
移易传统婚丧习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打击农村封建迷信活动
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
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
倡导农村封建丧葬礼俗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开展文明/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摘编自刘欢韩广富《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乡风文明建设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设与发展相伴而行。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6-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贤人之学,由教而人者也,人道也,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因此之计,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那种“能自振拔而有为”“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的人。“人须气魄大,刚强有为底(的)人,方做得事成”。朱熹反对把学生培养成“乡愿”式的人物,即那这种只会奉承拍马,看权势者颜色行事的人,主张培养“狂捐”、性格耿直之士。朱熹认为“今人须先立个志趣始得,还当自家要做甚么人,是要苟简做个人。……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驾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三分文,如欧公(欧阳修)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摘编自黄于《晦庵朱先生状行》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后不久,即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是根据清末学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宗旨而加以修正,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其本质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两千年墨守孔学的旧习。蔡元培从哲学高度较深入地分析了自己对世界及人生的认识。“则所谓人生者,始合于世界进化之公例,而有真正之价值。”他反对君子时代用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奴役受教育者以供其驱使的教育方针,认为教育应有其崇高的目的,教育应脱离政治的控制和宗教的影响。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他强调坚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关于智育,毛泽东同志也一直十分重视,早在1941年就对革命干部提出要能看能写,掌握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这是做好革命工作和学好革命理论的基础。在全国解放前夕,针对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即将来临的形势,毛泽东谆谆教导干部“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习经济工作。”

——孙永生刘永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观的内涵并阐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对这一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认识。
2024-06-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体育救国”呼声持续高涨。1932年8月,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提出“应舍弃过去模仿西洋之运动竞赛”,认为体育之目的是“卫国治产”,而非培养少数的优秀选手,而我国的国术正可以达到此目的。网球、高尔夫球等球类游戏是嬉戏享乐的奢侈品,应该摒弃。一切学生须作兵操,并尽可能的“劳动化、农工化”。这些言论遭到一些学者的反驳。他们认为“体育的最低目的是健康,最高目的为文化”“近代国际战争,全赖科学,敌人苟用飞机大炮轰炸,大刀即无所拖其技。为捍卫国家计,宜训练智勇兼备之士,养成跑跳奔攀之技,绝非土体育所能奏效”。

——据罗时铭著《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

材料二   建国初期,政府把群众体育建设放在体育事业的首位。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体育运动。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管理和推动群众体育的规范发展。在政策的鼓励下,从政府机关到全国群众,从工矿企业到各级学校,全国各地掀起体育运动浪潮。篮球、排球等项目又成了民众开展最广泛的运动项目。打球、赛跑、游泳、武术等活动在工厂、企业、机关中十分活跃。农村中,摔跤、武术、骑马、射箭、举石锁、石担等民间体育活动和球类、跑步等项目也日益兴盛。

——据孙葆丽《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体育救国”呼声高涨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当时两种体育思想的分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意义。
8 .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类别数量占比(%)
工业院校3821%
师范院校3117%
农林院校2916%
医药院校2916%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提升国民科技素养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2024-05-3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到1950年底,全国共有20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其中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9所改为人民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这些做法(     
A.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B.形成了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C.顺应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D.维护了新中国的教育主权
2024-05-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各地兴办冬学、民校、工人文化补习学校,教育主体以干部和工农为主,学习内容包括最基础的识字、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育。1949年到1956年间,扫盲运动共扫除文盲2076.2万人。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B.健全了国家教育体系
C.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D.改变了当时社会风气
2024-05-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