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抓紧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下决心发展核工业,新中中国尖端技术的研发从核科学技术研究开始起步。19525月,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军委领导人在研究国防建设五年计划时,开始酝酿发展特种武器问题,并征询了有关科学家的意见。大批留学海外回国的中国科学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科学研究方向转向核技术研究,投身到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建设中。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原子能技术、火箭导弹、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等尖端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苏熹《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围绕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主题,在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对策性讨论。这一时期的新技术涵盖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领域。这场讨论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策建议,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83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形势催生了中国“863”计划的出台。“863”计划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方针,选择七大领域,面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863”计划出台后,中国的高技术研发开始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摘编自苏熹《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尖端科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50年代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4-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二大联考(8月)历史试题
2 . 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A.王进喜B.雷锋C.邓稼先D.袁隆平
2023-05-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全国联考2023届高三2月统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至1973年,日本引进了将近两千项铜铁工业技术,其资金94%是国内筹集的,在此期间,日本钢产量从700多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因资金紧张,日本制定计划分批、分步骤引进技术。先把重点放在电子、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部门,虽然这些技术在当时并不都很先进,但对日本来说比较实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引进技术工作从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基础技术扩大到电子、合成纤维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技术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引进延伸到原子能、飞机、宇宙开发等领域。日本善于把外国成功的经验学过来,变成自己的。他们严格地依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消化能力”,从实际出发,一切强调经济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 43个主要技术领域,日本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马琳《再谈日本的技术引进》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初具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逐步建设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军事电子工业以及包括导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防尖端工业;先后组建了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军用无线电、兵器等研究院,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日技术引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 . 1970年4月25日,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称,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冻结或削减核武器订立协议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时,中国已向全世界表明:它现在也已具有洲际射程的核发射工具。该评论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开始了运载火箭的研制
C.已拥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D.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威胁
2022-08-07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湘豫名校2023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初具规模,航空工业、导弹工业等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国防力量稳步提升,这种布局(     
A.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B.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恢复进程
C.兼顾协调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022-08-05更新 | 732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一篇空白”,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共和国勋章”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
7 . 自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我国先后成功地进行了19次核试验,在核技术方面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引发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据此可推知,当时(     
A.文化政策有利于科技创新B.苏联的帮助推动我国科技进步
C.“科教兴国”战略成效颇丰D.国防事业得到显著发展
8 . 1955年初,中国开始创建核工业。当时,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反映了新中国
A.迫切需要巩固国防B.“一五”计划成效卓著
C.工业体系需要完善D.制度优势引人注目
9 . 1964年10月17日,日本共同社评论,"政府认为,不应当抱有这样的飞跃式的想法∶因为中国进行了核试验就应该立即让中国加入联合国"。这一评论反映了
A.中国国防科技已领先世界B.中国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C.日本企图阻止中国核试验D.中国已拥有了远程核导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