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廖添土、戴天放《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体制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档案,基本以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天文学档案、数学档案、地理地图档案、水文档案、手工业档案、建筑工程档案等八个门类作为基本体系。从科技档案的载录形式看,宋代的科技档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书档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以奏议类档案最为繁多。

——摘编自高雪华、王云庆《宋代科技档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6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颁布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苏联提供的关于研究性反应堆、核燃料工厂以及试验场设计方面的初步资料和从国外公开的文献中获得的初步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规划》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面赶超”的教训,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赶超”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早在1958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只重视发明创造、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以及只埋头钻研,不重视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就这些问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办车间、办工厂。

——摘编自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档案发展到巅峰的原因及宋代科技档案反映的科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这十年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不同时期分别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从建国之初对战争后遗留兵工厂的统筹、接管,到20世纪50年代,以“一五”“二五”计划项目为重点开展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奠定了国防工业的基础,此阶段,国防科技研究以仿制较多。进入607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自力更生,以三线建设为重点,形成了前后方的战略布局,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强、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民口配套等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建设向和平时期建设转轨。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军转民,调整单一的军品生产结构。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研制起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坚持“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不仅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产业也快速发展,其成果在农业、国土、环保、减灾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摘编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成就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11-0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不久后,由于苏联拒绝再为援建的原子能项目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我国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钱三强力荐年仅35岁的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究科技方面的总负责人。在朱光亚的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等人都加入进来,他们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实验准备工作,到规范科研管理、建立团队精神,仅耗费很短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套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1962年,虽然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朱光亚等还是向中央提出了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毛泽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摘编自顾小英、朱明远著《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材料二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事发表声明,下图所示为其内容摘录: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我们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也从未对别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我们衷心希望,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人类既然能在二十世纪制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弹研究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朱光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暂停核试验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表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有何意义。
2021-12-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稼先(1924.6-1986.7),中国著名科学家。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23岁的邓稼先赴美求学,并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援助中国研发核武器的原有协议,中央决心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边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另一边自己也带头攻关。在周光召的帮助下,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苏联专家的既有结论,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邓稼先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甚至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党中央决定在1964年10月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实验,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就是邓稼先。他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培养核能领域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此外,他还撰写了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等许多讲义。

——摘编自《军工文化》杂志社《邓稼先了却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6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凋敝,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科技人员非常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以期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一是重视科技人才的待遇,在政治、科研保障方面很有建树,政策实施比较得力,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二是建立规范的科研奖励制度,规范科学发明与专利制度,以及科研奖金制度,保护科技人员的权利,激发他们的创造发明热情,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1949-1956,这一阶段我国的科技奖励主要以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为主,由科技奖励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进步尤其是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视,这些奖励措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才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摘编自洪冰冰、张晓丽《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主要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话、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儒之真相。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规划模式。“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该规划提前完成并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久春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陷入停滞”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2021-04-29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六校(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思想先驱们看到了中国与西夷之间军事实力的差距。他们粗略地将其归纳为三个方画,即“一战舰,二火器,三乃养兵、练兵之法”。而缩小差距的办法只能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循着这样的思路,洋务派身体力行,抓紧了对枪炮火器和西式舰船、水雷的研制。他们的这些主张和行为,不自觉地触及了科学技术这一国防建设中最为敏感的要素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我国安全环境的相对改善,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国民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毅然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使我国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确保国防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为国防建设确立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实行平战结合等重大方针原则,保证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鲁杰《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足迹(连载一)——描绘新中国国防宏伟蓝图的巨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叫国成立初期我国国防建设的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国国防建设的认识。
2021-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