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如表中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分)
时间事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总结性作用B.纲领性作用C.普及性意义D.开创性意义
2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2023-12-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革命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在16、17世纪的西欧?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天文学领域,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采纳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尖端科技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时间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科技成就的历史影响。
2023-1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成就说明(     
A.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B.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加快
C.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D.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重点在西南、西北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举全国之力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三线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时,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2023-1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7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运动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B.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
C.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内迁D.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8 . 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据上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迁出高校专业迁入地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四川绵阳
华东化工学院放射化工、稀有元素、石油天然气等四川自贡
北京大学无线电、雷达、物理等陕西汉中
南京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湖南常德
A.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B.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D.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9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开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等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湖北十堰地区建成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二汽为代表的三线建设(     

A.推进了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提高了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果(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三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核能开发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最少列举三点。
2023-09-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