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1945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

——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2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图1、图2分别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年、1977—1991年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B.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
C.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D.教育改革与科技发展
2024-03-19更新 | 221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09 选择题(查补能力·提升练)-【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3·全国·模拟预测
4 .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歌词曾一度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2023-12-05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情况
时间劳模评选标准
1950年-1976年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治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劳动实践,实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劳动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
1977年-1988年生产力标准成为劳模评选的主要标准。“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
1989年至今在倡导“无私奉献”的同时,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的评选,注重持续提高一线职工和农民的劳模比例。如海尔集团董事局前主席张瑞敏

各个历史时期劳模评选标准出现变化,主要由于(     
A.在劳模评选问题上人们思想解放不断深化B.党和国家不断吸收外国先进国家治理经验
C.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典型代表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
2023-01-02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形象、六七十年代的“铁人"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愚公”形象,衍生为新此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形象等。劳动模范形象的变迁,说明
A.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价值引领B.评选的标准缺乏延续性
C.社会形态变化影响着价值观D.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新
2022-03-10更新 | 750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频考点41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二辑)(全国通用)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李四光对研究冰川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材料2: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在欧洲讲学考察的李四光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最后,他克服重重阻挠,几经辗转,终于在1950年春回国,并出任新中国地质部部长。

请回答:

(1)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2)材料2体现了李四光的什么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