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增加了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4日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

——来源于《海外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的变化;分析其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评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复杂的两国间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主要史实
194919601951年第六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延迟讨论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到1961年,历届联大,美国都阻止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
1961197126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219781972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
19791990中国逐步踏足之前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联合国问题领域,如国际维和、人权问题、金融稳定、缓解贫困等。
1991年至今中国已加入400多项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多边条约,参与了联合国设立的绝大多数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到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迟永《新中国70年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表归纳了7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从表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中国外交的发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某生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英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2020-09-01更新 | 21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发展概况
1949—1959年新中国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建交高潮。
1960—1968年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60年代迎来了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9—1978年毛泽东提出了联美抗苏“一条线”战略,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和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
1979—1989年邓小平将这一时期外交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建交国总数上升到137个。
1990—2002年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160余个。
2003—2012年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近180个。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   魏史言的《尼克松访华》中有如下记载: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对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节选自《历史评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的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基辛格“跑中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全世界都震动了”?
2020-06-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美发表建交公报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备忘录,宣布将对中国1300多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涉及金额500亿美元。……9月24日美又拟对华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对华贸易战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截至19222月,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计108亿36百万美元。一战结束后,战债的偿还问题便提上了日程。英国认为最理想的方案是把所有战胜国政府间的战债一笔勾销,如果这一方案不被美国接受,则希望用德国的战争赔款去偿还美国的战债。美国认为,赔款和战债完全是两码事,坚持要求欧洲各国还债。从1923年至1926年,美国与主要债务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各债务国承认的战争债务总数是115亿美元,分62年还清。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逐渐停止了对欧洲的贷款,欧洲的债务国受到双重打击,德国表示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英国也重新希望美国做出让步,……美国前前后后收到的偿付战不到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英国赔付,剩下战债的绝大部分不了了之。

——摘编自周旭东、车致远《债务问题与大国关系(1917-1940)》

材料二   1971年,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美国联邦政府仅在1969年及19982001年曾实现财政盈余……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被迫救市,从2009-2012年,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每年均逾万亿美元。1990年,美国的私人储蓄率降至GDP的4.5%左右,到2005年仅为1.1%,达到历史最低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1959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29.3%,金融服务业占10.9%,而到2005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2%和20.4%。……中美关系与以往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关系具有明显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积极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也日益紧密,自21世纪初以来,中美之间形成一种空前的国家间债务关系。

——摘编自孙海泳《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与美国债务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剩下战债的绝大部分不了了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债务攀升的国内因素,并分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和平外交实现大突破的重要过渡时期。依据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毛泽东发展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新中国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实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大调整,使得我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

材料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和基本出发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根据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抉择。

——以上材料均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外交的调整方向,并分析调整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 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 “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 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 年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

——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 经过反复磋商, 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024-03-05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