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对这些图片的解释不科学的是(     
A.B.
C.D.
2024-03-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1968年11月底,北京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其中有段引人注目的话是:“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表明中国政府(     
A.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B.寻求中美和解的意向比较明显
C.改变了“一边倒”的策略D.力图冲破美国的遏制孤立政策
2022-11-15更新 | 185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政策解读与配套资源-新高考模拟试卷01(山东)
3 .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某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2022-02-17更新 | 661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
4 . 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021-12-09更新 | 666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5届山东济南市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中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B.仍具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
C.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2021-09-08更新 | 620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D.中日邦交正常化
2021-08-31更新 | 122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3-2014年山东省高二暑假作业02历史试卷
7 . 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2021-08-05更新 | 1451次组卷 | 2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1972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交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改善关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说明《联合公报》发表对中美关系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概括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9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四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五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抱怨说:“对中国来说,要不是人权或制裁……它从不参与起草联合国决议。……如有可能,他们会把制定决议的担子扔给别人,然后自己表示接受即可。他们从不在与己无关的重要问题上浪费任何时间。”

——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主编《中国参与世界》

材料六   中国积极加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希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表明人民解放军希望通过在世界各地参与维和行动而提高军队进行国际行动的经验,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系统的功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3)指出材料四“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4)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变化。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2021-06-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2021-06-30更新 | 12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聊城市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