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2 . 1962年到1965年之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往来大幅增加。在此期间,中国从日本、奥地利、西德等国引入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设备。这一变化缘于(     
A.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中国与欧、日关系正常化
C.美国孤立政策的失败D.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提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三个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效仿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这五次转向。在历次转向当中,外部因素和国际环境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或面临外部战争的压力,或面临地缘政治的抉择,对世界形势的估计、对时代前景的看法、对区域变局的反应,影响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12-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外智力引进的重要尝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派出了多个考察团访问日本。考察团在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肯定了日本在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具体经验。197810月,邓小平对日本进行访问。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听取各赴日考察团报告,邓小平、谷牧等中央领导进一步坚定了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经验、加强与日本经济技术合作的想法。……战后日本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并兼具丰富实践经验的经济学家,他们多身居政府要职,并亲身参与制定日本政府战后经济战略。在交流会的创立过程中,这一群体中的对华友好人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1981年交流会正式创立后,谷牧多次参会并将会议中的重要信息向中央汇报。当时对于利用外资还存在不少争论。在第四届交流会上,日方代表做了专题报告,帮助中方修正了“外债即殖民地化”等观念。针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获取信息困难等问题,向坂正男在此届交流会上还提议中日应合作设立“中国投资信息中心”。后来中日双方分别设立投资促进机构落实了这一提议。其他届交流会上所讨论的特区货币、外资利用、企业改革等问题,也均是中国当时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中的很多建议通过谷牧直接报送中央,最终成为经济改革的具体政策。交流会产生的良好效果和成功实践促使中国各地纷纷成立政策咨询机构……大连经济开发协力会、日本深圳协力会、中日天津研究会等政策咨询机构相继成立。

——以上材料改编自《改革开放初期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建立的意义。
2022-11-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府院之争”。府院双方都力图寻找外国作为靠山,这正好与美日的争夺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对德作战问题,美日关系日趋紧张。1917112日,美日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1)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

2)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19414月,罗斯福签署了一项命令,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8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一个单位。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11日,关、中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81216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各自国家首都同时宣读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说,两国商定自19791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19793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蓝辛—石井协定》。指出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归纳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
6 .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双方在公报中表达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也阐述了双方共识,如“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指亚太地区霸权)的努力”。由此可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A.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B.体现了“求同存异”的重要原则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差异和分歧D.开启了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程
7 . 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2022-09-12更新 | 748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8 .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事先没有通知日本,当年7月上台的田中角荣内阁趁机提出修改日本的对外政策,时任外相大平正芳宣称:“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为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这(       
A.使日本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
C.结束了战后的美日同盟关系D.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9 . 2021年4月24日上午,在北京首钢园,“乒乓外交”中方亲历者梁戈亮与1971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朱迪·霍夫罗斯特通过虚拟技术隔空打起了乒乓球,这场跨越太平洋、创新不失温馨的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把人们瞬间带回到历史的岁月里。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B.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C.开启了中美政府间的交流对话D.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2022-04-13更新 | 347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1971年中国领导人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推动了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乒乓外交”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
B.“乒乓外交”表明中国的国际战略意图发生变化
C.“大球”比喻中美外交关系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D.“小球转动大球”是因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影响巨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