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下表中英国经济和进出口变化上的主要趋势(1964—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34.137.740.441.1
通货膨胀率(%)3.17.816.913.4
失业人数(千人)372555542134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1.62.62.6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86.299.9105.7112.8
进口渗透率(%)11.817.123.3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14.410.88.89.7

——崔士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


(2)结合材料二说明英国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撒切尔夫人任首相(1979—1990)期间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06-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校联考(等级考)历史试题(四)
2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如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D.市场调节发挥了主导作用
4 . 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B.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C.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D.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反映的是1978-1984年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缩小B.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企业单位数/个从业人员/人总产值/万元
1978793977173435953887634
1980757806194230335190782
1982749290207280836494106
19849009812548912510210096
198663549774761955924434887
198877352135703391249929043
199073203575571692170970498
A.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国内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额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4月至19502月,全国出现了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收效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摘编自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担心”和“不必要担心”的内涵。
2024-02-0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1979年至1984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农作物1979年1984年
稻谷1437517826
小麦62738782
玉米60047341
油料作物643.51191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B.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农业合作化运动实施
9 .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晴雨表。下表数据反映了新中国某一历史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变化情况(单位:%)。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粮食商品率农副产品商品率
197820%49%
198330%55%
A.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23-02-18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以下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四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2016—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其中与2001—2005年相对应的是(     
A.B.
C.D.
2022-11-29更新 | 549次组卷 | 11卷引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