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2019-06-08更新 | 9072次组卷 | 78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摘编自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描述评》

材料三: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罗斯福总统在复兴工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他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35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经济决策。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2019-06-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0-08-07更新 | 7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3-2014年江苏沭阳县高一下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
4 . 4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国外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为什么它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2)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分田单干”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进步意义?
(3)40年来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请以80、90年代对外开放的措施加以说明。
(4)以1992年为界,改革开放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请指出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019-04-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1988年,山东农民褚延泽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过年时,他高兴地贴出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春联反映了
A.农村互助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
6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秘密签订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根本变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已经普遍推行
C.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农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迈进
7 . 观察《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表》,我们可以看出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农村发展水平长期相对滞后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8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从何处着手呢?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

——摘编自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以来之巅峰。长时间的内忧外患让位于社会活力勃发和国家民族的新生。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赢得了国际公认的亚太地区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及有可能在2020年时成为雄踞世界的超级大国之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较好地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
2019-04-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9 . 问答题: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2019-04-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2019-04-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