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2023-11-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届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33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4 .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改革过程往往也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中,教育、行政管理、工业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约40到50项变法法令很快陆续颁发。虽然光绪帝和康有为全力推行改革计划,但却受到大多数中央和省级高级官员的抵制。如省级机构,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都漠视或者延误改革法令。这些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敢于挑战和藐视皇帝的命令,是由于他们完全清楚,真正的国家权力不在皇帝手中,而在并不赞成改革的皇太后慈禧的手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近代中国到当代中国,改革一直在路上。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在以下两小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即可)
①简述戊戌变法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意义,并根据材料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回顾历史,列举改革开放40年来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开创邓小平时代 1978-1980

第7章                              1978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第9章   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 1978

第11章   向美国开放 1978-1979

第12章   重组领导班子 1979-1980

邓小平时代 1978-1989

第13章   邓小平的统制术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实验   1979-1984

第15章                                 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1982-1989

第17章   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1989-1992

第20章   北京:1989

第21章   稳住阵脚   1989-1992

第22章                      1992

——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目录


(1)目录第1、15和22章标题不全,请结合所学知识,补齐这三个章节标题,并分别简要阐明这三个章节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意义。
(2)该著被认为这一时期是“邓小平时代”,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   明文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59年年初,中共中央要求各地招工计划必须报中央批准,严格禁止从农村招收工人。

同时,中央决定精简下放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根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被精简的对象主要是19581月以来来自农村的新职工。经过三年艰苦的精简工作,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

——摘编自《户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汇编》等

材料二   1977-1979年,得到平反和落实政策的干部职工中,除了那些已经去世和因年老体弱退职的之外,很多人恢复了公职和城市户口。据统计,这些人约有85万人。1984101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即国发【1984141号)。《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通知》发布之后,受到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的响应。据有关统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到1986年年底),全国办理集镇自理粮户口的达1633828户,即4542988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两个时期中央实行不同户籍管理政策的原因。
2021-1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考试历史试题
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张掖是传统农业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年—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2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使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摘编自张掖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结合甘肃省张掖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
2021-10-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追求民生幸福是千百年来先进中国人的共同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二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取消,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定价……改革开放前,农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屋,走的是窄小的土路,烧的是柴草,满村到处是草垛,多数村没通电、没通公路,到下雨天就成烂泥路,出门路也难行。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部分住进了楼房,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现在宽阔的沙石路、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烧的是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大部分村建设了娱乐场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喜看四川改革开放大变化》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实施民生主义的目的和具体措施。20世纪20年代,其民生主义在内容上有哪些新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四川农村变化发展的制度原因。
(3)从重视民生发展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过渡时期,为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所做出的努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杭州市航民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了,但仍有少数人靠几口大锅买上白布和染料,进行染布生产。后来村民们商议,想开个漂染厂,用机器染布,增加收入。村集体到上海印染厂买了淘汰的旧设备,靠村民开山打石,建造了厂房,1980年挣了14万元……1982年盈利达百万元。后来他们觉得买布料漂染不如自己办纺织厂能更多挣钱,于是他们滚动发展,陆续办起棉织厂、丝织厂、毛织厂、无纺布厂,后来又办起化纤织造厂。厂子办多了,农民又种承包田,又在厂里上班,矛盾很多。农民提出收回承包地,组织少数的农业工人,村集体投入,上千万元购置了沿钱塘江岸围垦的500亩土地,改造山坡地、低产地,统一规划了林、田、渠、路,陆续办了村的农场和猪、鸡、鱼荞殖场,购置了耕种、插秧、收割、加工机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人每人平均年产粮食3万斤,产值4万元,不仅解决了本村人的口粮,而且年年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肉、鱼、蔬菜。

——摘编自张毓琮《从一个村的变化看农村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航民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突出作用。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