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8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2 .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

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
政府代表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17
党派代表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30
机关及部队代表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31
人民团体代表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227
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
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
区域代表
27
邀请代表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71

——资料来源: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791993)》第143-145页资料整理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 (单位: %)

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民主党与无党派归侨军队文教科技人员其他
10.204.6521.046.0236.952.455.796.2015.17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 (单位: %)

工人农民企业家领导干部基层干部教授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作家艺术家法律界人士医生金融业人士军人警察运动员
1.011.8820.5441.551.2411.661.711.612.312.590.672.620.4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3 . 【资本积累与工业化进程】

材料一   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

材料二

年份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一产业就人口占比(%)

人口城镇化率(%)

1952

346.0

51.0

141.8

20.9

83.5

12.46

1957

433.9

40.6

317.0

29.6

81.2

15.39

1977

950.6

29.5

1509.1

46.9

74.5

17.55

1987

3233.0

26.8

5251.6

43.6

60.0

25.32

1997

14441.9

18.3

37543.0

47.5

49.9

31.91

2007

28627.0

11.1

124799.0

48.5

40.8

45.89

2017

65467.6

7.9

334622.6

40.5

27.0

58.52

——摘编自任保平、张星星《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演进及其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工业化进程。
2024-04-04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持续增长,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人口南迁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华书店,由中央出版发行部(后又改为中央出版局)领导。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则代表政府工作,并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委,负责文化工作。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延安新哲学研究会、政治经济学研究会、鲁迅研究会、延安电影团等各种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中央党校与马列研究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也建立起来,分别负责干部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此外还成立了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高举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帜,促进文化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

材料二   1988年,我国正式提出“文化市场”概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课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开始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至2012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50家,核销事业编制29.4万个;全国有580家出版社,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2103家有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有2093家完成改革任务;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041种完成改制任务。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抗战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8年至2012年我国文化建设的国内背景和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

——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七、八十年的时间,城市化率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批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起了先锋作用,但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工业城镇有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1860年,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但是,随着英国城市迅速的发展逐渐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城市病”问题日益突显。富人区的富丽堂皇、幽雅舒适和贫民区的拥挤不堪、臭气熏天形成鲜明的对照。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和霍乱经常发生,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改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苏州太仓市的农民采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即“苏南模式”。1996年,太仓市的乡镇企业又打破了“集体经营”“行政推动”等传统框架,逐渐形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足鼎立”之势。乡镇企业转制后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促进了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了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现状,太仓市有意识地在小城镇开辟一批工业小区,搞好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

——改编自孟秀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南乡镇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关于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8 . 材料   1953年至1990年,粮食和食油的销售价格一直严格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1979年以来,政府先后6次提高粮油收购价格。1990年与1978年相比,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的实际收购价格总水平提高了2.25倍,食用植物油的收购价格则提高了1.5倍。在低工资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价格补贴的办法,来维持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定量供应粮油的低价,出现了粮油购销价格倒挂的现象。由于通货膨胀持续加剧,199151日,国务院粮油销售价格改革方案出台。三种粮食(西粉、大米、玉米)中等质量标准品的全国平均统销价格由每50公斤14.7元提高到24.7元,平均提价幅度为68%;六种食油平均每500克售价提高1.35元,提价幅度达170%。对上述粮油仍然实行凭票或凭证定量供应。国家对城镇居民的粮油补贴,由过去的“暗补”改为“明补”,直接打入基本工资内。此次改革,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粮油购销价格倒挂问题,但是在此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1991年我国粮油价格改革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9-1991年我国粮油价格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1979年26.632.141.3
1980年27.234.338.5
1981年28.836.734.5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1-05-1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震最先抡起改革“三板斧”。第一板斧瞄准军工体制:王震首先提出“财务包干”,即规定各部每年上交国家一定的利润,对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过部分留给部门和企业用于更新改造民用产品。第二板斧是首创军品出口,提倡对外开放:他率先打破“我们不做军火商”的禁锢,扩大我国军品出口。他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求国防工业各部门加强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合作。第三板斧率先向沿海“经济特区”进军:197912月他亲自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后军工各部各大公司抽出精兵强将登陆深圳,使深圳特区迅速有了第一批国有大项目作为腾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王震和这批军工人被誉为特区第一批“拓荒牛”。

——摘编自孙兴盛《改革开放之初的王震》


(1)根据材料,概括王震军工企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震军工企业改革的作用。
2021-01-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