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 . 【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

材料   年广久(1937—2023),一生三次进监狱,关于他的事件,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当中。 他凭借着一个铁锅一把铲子,1976年就已经是百万元户。 在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的他曾引起激烈讨论——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个体户”雇佣工人。他还被称作“中国第一商贩”,曾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年广久主要经历

主要时间主要事件
1937 年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寒农家,9岁起随父街头叫卖
1963 年因贩鱼被判“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1966 年因为卖板栗被判“牛鬼蛇神”,被关了20多天
1972 年转向经营瓜子
1979 年注册“傻子瓜子”商标
1980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到“傻子”,就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就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1984 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还有些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1991年因公司经济问题被判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3 年。但1 年后因经济问题不成立而获释
1992 年邓小平第三次提到“傻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 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
2018年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中
2023 年1 月 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芜湖逝世,享年 86岁

——摘编自陶蓓蓓《叙事见人:统编教材中国现代史教学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年广久“投机倒把罪”做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多次提到“傻子瓜子”的原因,并对年广久“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简要评析。
2024-01-25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展示了19782010年乡镇企业在不同时期增加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781983年:开始发展阶段;二、19841988年:异军突起阶段;三、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四、19921996年:全面发展阶段;五、1997年以后:改制转型阶段。

——摘编自陈笑《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五个阶段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自拟题目,评析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尽管在革命和建设中都遇到过挫折,但都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从而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流通体制。

——陈争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一中建国后的主要会议内容进行评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央三个“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的促进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7 . 不停顿的社会变动和巨大的社会进步,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显著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包干”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既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征购和集体提留任务的完成,又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郁昭《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大包干”联产承包制产生与发展的问题》

材料二   政府给经济输入活力的方法是放松国家对大中型企业的控制。公有制不一定等于国家的直接控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中国领导人感到,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供应、销售、资本利用、聘用和解雇、薪水、工资、资金,以及制成品价格等方面自己做决定。企业应具有法人地位,自负盈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专著《别误读中国经济》向外国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用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

——何自力《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对<别误读中国经济>的评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企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例,以“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过渡理论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人口政策大事记

①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②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③199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④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⑤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⑥2015年1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描述并解释人口过渡理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特点。评析中国人口政策发展的历史意义。
2019-05-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迁出入农村(县)市、镇农村迁向市镇人口
万人%万人%万人%
1982—1987迁出2076.0267.99977.2432.001545.1974.43
迁入721.5023.632331.6976.37
1985—1990迁出2310.1162.481279.0037.521671.8278.48
迁入590.4717.302822.2982.70
1990—1995迁出1985.5559.751337.4340.251194.7160.17
迁入948.5528.562374.0271.44
1995—2000迁出7316.2458.705148.1741.3055065.5068.96
迁入1710.9411.8512728.1488.15

——据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⑵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2020-02-0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区北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经一个过渡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2018-09-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9月历史月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