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5——1997年我国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摘编自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表格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0-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2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分析》


请回答: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论题明确、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实充分、结论具有现实意义)
3 . 下表是中国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年严均增长率1952年~1978年1978年~1995年1995年~1999年
GDP6.1%9.9%8.3%
农业2.1%5.1%3.7%
工业11.5%12%10.3%
服务业5.5%11.8%8.2%
劳动生产率3.5%7.1%7.3%

——摘编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记录(1949-2001)


运用材料和正确方法,绘制中国C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折线图,并对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分别加以说明。
2021-03-17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招商局集团《招直局历史》


从材料中选取三个史实构成一个具体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8-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6 . 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说,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要比研究“战争与王朝”更值得“让学者们费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花历史大事记十二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开始种植棉花;1125年,十字军东侵后原棉进口到西欧。

十四世纪,棉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1375年前后,德意志南部棉花产业形成。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印度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

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贩卖到了美洲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1760年,英国出口的棉布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8世纪末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二。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至1815年,约1.5亿英镑的棉纺织品出口。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棉花价格暴政,引发全球性恐慌。

1920年,日本进口棉花超过10亿磅,主要从印度和美国进口。

二十世纪60年代,大多数原棉出自亚洲和苏联。

二十世纪末,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请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的历史大事记,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我国自踏上现代化道路起,乡村即出现凋敝衰败之势,由此引发了乡村往何处去、中国经济走何种道路的争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的争论,大致形成四种主要意见:一派主张复兴农村,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如章士钊提出“业治与农”,主张“以农立国,文化治制,一切使基于农”。一派主张发展工业,认为振兴都市工业才能救济农村,如孙倬章认为“国计民生之病源,咸在于农业太盛,工业不振之故”,恽代英认为“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第三种意见是先农后工,主张首先使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培植小规模农村工业作为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第四种是调和论点,主张农工并重,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和实行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二十余年,直至人民政权的建立才一时终结。

——摘编自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办于1878年,但由于内部分歧,筹建工作陷于停顿。1880年,李鸿章派龚寿图专办“官务”,郑观应专管“商务”并总办局务。郑观应很强调企业的商办性质,在新订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章程公布后,招股工作进行顺利,很快招集到50万两。但龚寿图等人不愿商股太多,以免影响他们的地位。

1883年,郑观应私挪局款的真相暴露,遂离开上海,织布局由龚寿图主持。1890年,织布局正式投产。但不到一年发生亏空,最后由淮系官员杨宗濂承办。到1893年,织布局有织机500台,工人4000人,所产布匹还远销福州、重庆等地。由于纺纱获利优厚;李鸿章决定扩充规模。但不久,织布局被烧毁。李鸿章随即派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等人负责恢复,这就是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1901年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等方式,将纺织厂据为己有。1931年该厂被卖给英国银行,后几经转手,地基归美商公司,机器则卖给审新纺织公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9-03-06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10月,宁江机床厂成为四川省放权让利改革试点的6家企业之一。为扩大产品销路,宁江机床厂产生了打广告的想法。“上面没有宣布生产资料已经成为商品,贸然把广告登出去,很可能会犯政治错误。”面对担心和质疑,厂长刘伦宝毅然决定:不仅要登广告,而且要登就登在《人民日报》上!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宁江机床厂承接国内外订货的广告。这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告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争论。《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也有人认为,“产销直接见面是不可能的”,宁江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尽管广告引起了争议,然而市场反响却十分良好。不到两个月时间,宁江厂就签订了1300台机床的供货合同,生产状态从“吃不饱”一下子就变为“吃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厂逐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

——摘编自刘伦宝《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材料提供了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诞生前后的相关信息,蕴含了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启示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05-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