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国式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冲击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之后经历了应激性模仿现代化模式、党的一大以来自主性探寻现代化模式、党的十二大以来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拓展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现代化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缩短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和平性发展的进程,创造了发展与治理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模式。

——摘编自康凤云、麦中坚《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


根据材料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阶段的分期,任选一个阶段,结合百年党史,自拟标题展开论述,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3 . 【大众传媒与时代变迁】

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的封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显然这时美国已开始信任并欣赏这位新领导者了。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随后,刚过了一个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邓小平访美,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这是该周刊第二次把他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当时,被提出来的候选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这时,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大力举荐邓小平,编辑们争论不休,……他们通过投票,选择邓小平为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在《时代》周刊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领导文萃》2008年第5期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86年1月《时代》编辑部围绕“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对话场景。(要求:对话内容要紧扣当时中外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2)结合《时代》邓小平形象的变化,说明“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2023-01-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生于5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历史纪录片,以下内容节选自该纪录片中的部分访谈者的回忆录。

《生于50年代》上集

陈丹青: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就告诉我在我出生的那年,中国开始实行粮票、布票、油票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会让你有所期待,比方说到春节你就知道会有一张票可以去买鸡,然后有一张票可以买鱼、买肉,就是这种期待感。

陈丹青:当时宣传画、无线电里的广播,马路上敲锣打鼓的游行,都是讲大炼钢铁……所以我记得小时候.中班一群小孩坐那儿。老师一个一个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轮到我说时,我就缩在那儿,我就说:“我想当炼钢工人。

《生于50年代》下集

陈丹青:我想他们(50年代出生的人)是第一拨觉醒的人,然后也是第一拨摆脱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以后开始在各个领域比较理性地选择和实践的人。他们无可选择地存在于那个时期,在各个领域他们必须把路蹚开来,时代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然后他们也回答了这个时代。

——捕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生于50年代》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我国自踏上现代化道路起,乡村即出现凋敝衰败之势,由此引发了乡村往何处去、中国经济走何种道路的争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的争论,大致形成四种主要意见:一派主张复兴农村,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如章士钊提出“业治与农”,主张“以农立国,文化治制,一切使基于农”。一派主张发展工业,认为振兴都市工业才能救济农村,如孙倬章认为“国计民生之病源,咸在于农业太盛,工业不振之故”,恽代英认为“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第三种意见是先农后工,主张首先使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培植小规模农村工业作为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第四种是调和论点,主张农工并重,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和实行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二十余年,直至人民政权的建立才一时终结。

——摘编自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