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2 .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摘自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材料二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 1988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实现住房商品化”“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的构思和方案。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又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这些改革方案
A.反映了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B.体现了城市居民住宅的市场导向
C.从法律上肯定住房产权私有化D.表明政府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4 . 阅读1978~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与相对比率变动如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是经济体制改革重心B.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C.计划经济束缚了农村发展D.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5 .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
国民收入174000亿元5.78倍48.5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20-11-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首轮复习前摸底测试历史卷
6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提法不断调整(见下表)。这说明改革开放
时间内容
1978年权力下放,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1979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7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92年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B.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
C.突出经济发展规划的功能D.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
2020-11-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2020-10-08更新 | 96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8届南京、盐城市高三一模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8 . 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上海的国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周末来到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企业兼职,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这表明
A.知识经济已在中国出现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D.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
2020-09-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9 . 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青睐个体经济B.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C.青年失业问题严重D.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2020-09-23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党史国史-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历史复习题
10 . 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内容出处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A.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
C.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