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

材料二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5)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17-08-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新津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情况分项统计表

阶段投资地区投资行业华侨来源地
18621919初兴期地区数量资金占比%行业占比%来源地占比%
19191927发展期广东212687079万美元55.16房地产42.2东南亚80
19271937全盛期福建40552551万美元19.88商业15.6美洲13.5
19371945低潮期上海1871975万美元15.39工业15.1澳大利亚5.1
1945年以后回升期西南地区数百家1228万美元9.57

——摘编自360百科《华侨国内投资》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全盛题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十三年来(19791992年)海外华人以及港澳台商在华投资,若与近代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长达八十七年(18621949年)相比,增加140倍;若与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在大陆投资的十七年相比,则增加了180倍。19791991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资本构成详见下表

资本来源构成投资金额/亿美元所占比重/%
外国资本89.5333.30
海外华人(华侨)资本15.005.57
香港、澳门资本139.3251.82
台湾资本25.009.29
合计268.85100.00

——摘编自林金枝《1979~1992年—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现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1992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特点,并分析这一阶段投资额迅猛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   2020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感言:“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百年来,广大侨胞始终心系祖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发挥着独特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华侨在近现代史上作出的贡献。
2023-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锭数量示意图

年产100万吨以上年产10—99万吨年产1—9万吨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10088.541.50
华商企业011.558.5100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什么特点?
(4)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

(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

(1)概括材料一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看法。并指出两者观点的主要分歧。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开始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如:1861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军械所成立;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差不多同时,一些民用企业和民族企业也相继成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企业”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类企业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821332.1
缫丝业70556.9
面粉业53786.8
火柴业28130
水电业603813.8
机器业20352.1
矿冶业732272.9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四中A点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5)根据材料五,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