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47年 ,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宣布为自由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经济区域。18-19世纪英国占领直布罗陀、香港岛等地后, 均先后宣布这些地方为自由港。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区还有德国的不莱梅、法国的敦克尔克等地。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出口加工区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划出特定区域土地作为自由加工区,专供外资厂商开展出口加工业务。20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以来 , 是世界经济特区向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出口加工区在转型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日本的“技术城”特别开发区等。中国80年代创办的深圳等经济特区都是大面积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国也建立了综合性经济特区。

——摘编自钟坚《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态势及其经验》

材料二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摘编自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特区设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外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和投资,中国采取了一些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11979年在深圳、珠海(靠近广州的珠江三角洲对岸)、汕头(广东省北部沿海)和厦门(福建南部沿海)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享受优惠待遇)。这些特区与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不同,而是一些改造中国经济的“实验室”。

21984年将沿海14个地方和海南岛向外国投资开放,在税收和进口关税方面给予优惠条件……

4)允许地方当局可不经中央政府同意即洽谈外国投资事宜,这导致了外国供应的进口骤增——钢铁、有色金属、木材和塑料等,外汇储备大量外流。

5)通过了有关税收、债务、专利保护和外国商标等事务的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20192月,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全面规划。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创业平台,充分发挥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引领带动着粤港澳“发展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使得创新要素在此自由高效流通,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技术、企业和资金都可参与其中,有助于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

——摘编自辜雨晴等《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背景,并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并分析加快大湾区发展的意义。
2021-02-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材料二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
2020-07-12更新 | 3418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士大夫,规谏君王过失,并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更是为了国家不败。皇帝代表了国家社稷,所以士大夫对皇帝为首的国家忠心耿耿,拼死匡正,但绝不仅仅是对一姓皇帝之忠,国家利益、天下兴亡,都高于皇帝。儒家经典为他们限制君权提供了足够的思想武器和道德勇气。

——王瑞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1)材料一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君权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以孟子、董仲舒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外交实践及实践中中国为推动外交进展所做的贡献。

材料三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

——【美】库恩《中国30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对外开放的史实,分别概括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地位和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影响。
5 . 《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发生在1978-1992的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雄安新区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建立雄安新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海南在30多年里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支持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020-10-05更新 | 2923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南在我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唐代时,海上丝绸之路已超过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各国商船繁来往于各地,海南也成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据点。从宋代开始,海南出现了市舶机构,各个港口兴起和繁荣,还对进出口货物征税,其收入相当可观,侨居于海岛上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清代前期特别是康熙、乾隆时,海南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一时颇为兴盛。历史上的海南,不仅是扼守于祖国南疆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经济地区有着优良的港湾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并且盛产各类香药,尤以所产沉香久负盛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每一个海南人责无旁货的重任。

——摘编自卢苇《历史上的海南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上的海南对外贸易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外交、对外开放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984年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

在青岛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习近平作了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摘编自《中国历史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谈谈不断扩大发展的对外开放对我国产生的重大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20-01-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019-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年湖北长阳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1984年根据《中国青年报》做的一份调查,当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下列选项中不构成上述现象政策背景的是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C.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开辟经济开放区
2019-08-2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