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0 道试题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
1 .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美元,到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了约23倍。这反映出中国(     
A.加入 WTO推动了经济发展B.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实现
C.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2024-02-29更新 | 364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2年,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北方党报甚至还刊登文章《旧中国租界的由来》,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深圳率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存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现象
D.深圳未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3 . 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2019-04-01更新 | 2058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7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 1978年12月 13 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但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 1983 年,卫生部门又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B.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
C.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D.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2-08-23更新 | 735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8 . 1986年,国务院批复:“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该批复
A.拉开了上海对外开放的序幕
B.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D.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21-06-01更新 | 792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兵团第九师龙珍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做出创办经济特区的英明决策,通过经济特区来观察世界和了解世界,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功能进行试验,待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这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追求特区自身的发展B.探索新型经济建设体制
C.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D.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10 . 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在我国初步形成一个怎样的逐步推进式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2022-03-21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