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0 道试题
1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2 . 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A.奖励耕织B.统一度量衡
C.推行县制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5 . “商业使人奸诈,农业使人厚朴,重农抑商,即抑奸诈之俗,长厚朴之风。”上述言论的作者可能是
A.孔子B.商鞅C.孟子D.韩非子
2016-11-18更新 | 42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清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一幕话剧:张三: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受到奖励了!
李四: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探究思考
(1)以上现象与商鞅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对待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君则威。”

——引自《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

(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9 . 商鞅变法形成了家产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秦汉以降一直沿用之,并为法令所承认。这种继承方式(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C.保证了宗法制度的延续
D.加快了农民分化的进程
10 .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