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61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3 . 【历史选修l: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赋役作为经济支持。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由于民聚地辟,经济富庶,逐渐成为赋役的渊薮,唐代即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之称,宋代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自宋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苏州府以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输纳全国9.8%的税粮,造成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巡抚江南,揭开了江南均田均粮的序幕。他推行均耗折征法。均耗即均征加耗、牵摊耗米(耗米是正粮以外的加派),规定“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折征即折纳,田赋由征粮改征金花银,由此“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周忱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致仕。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在江南均田均粮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在江南的均田均粮改革。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太宗即位,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订新律,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完成,仍为十二篇,五百条,称《贞观律》。《贞观律》克服隋代法律《开皇律》的不足,对《武德律》(唐初律法)作了较大修改,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为封建立法提供了死罪减刑较为现实的办法。同时还区分两类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规定“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缩小了旧律株连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等断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据叶孝信《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律》修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贞观律》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018-05-1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临考冲刺(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令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代人物远……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所有的物资与所有的服务才能全面的交换,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足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所以其争执只出现于官僚组织之中。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的措施折射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变法有何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青苗法为例,谈谈你对“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的理解。

6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7 . 材料 宋代铜钱铸造量为历代之最,但民间常出现无钱可用的“钱荒”现象。铜钱的大量外流使北宋朝廷以严厉的刑罚展开“钱禁",即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但收效不大。王安石变法后,解除了“钱禁”.他认为,开放“钱禁”有利于物资流入;以此“理财”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废除“钱禁”后,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

“钱荒”现象更趋严重,百姓售出自己的大部分产品,仍不足以缴纳官府的免役钱。至宋仁宗年间,宋廷恢复了“钱禁”法令.

——据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出现“钱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解除“钱禁”失败的历史教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9 .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在禁中刻石告诫子孙:“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就是说,不能用南方人做宰相,不能用宦官当武官。故有“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的说法。
材料二:从地域上讲,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禁中刻石”反映了宋朝建国怎样的历史特征?
(2)说明“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的历史原因。
2016-11-18更新 | 10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长望浏宁四县市高三3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