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B.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
C.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材料二   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团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
消费观念的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两宋时期两浙(江苏及浙江地区)之富为国之所恃,当地皆以奢侈为美为荣,浙东经济思想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南宋时期的陈亮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言道“①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②均输之法,惟恐商人之不折也”。他成为浙东经济思想永康学派代表人物。


(3)在陈亮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的变法内容,对上述材料给予解读。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准确、符合逻辑。

2019-07-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下学期北京首师大附中下期末高二历史试题
3 . 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4 . 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项目绢帛五谷钱币(京师岁入)
宋仁宗时期3 680万贯
宋仁宗嘉祐某年276万余匹1 807万石
宋神宗时期6 000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67万余匹1 788万余石

A.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
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