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30次组卷 | 9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史书》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2021-02-20更新 | 788次组卷 | 33卷引用:专项测试06宋元政治、经济、思想-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和专项测试(统编版)
3 . 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专制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4 . 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宋人邵伯温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而近代维新人士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2020-11-2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意图解决
A.边境危机B.财政危机C.政治危机D.军事危机
6 .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
2020-05-06更新 | 764次组卷 | 21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练)
7 . 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日:“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B.用人不当官吏扰民
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8 .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境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  )
A.头绪过多,操之过急B.影响巨大,效果明显
C.用人不当,落实不力D.政见不一,导致失败
9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铭条陈十事》,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些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燎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斌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任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予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庆历五年(1045),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协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