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土地私有制B.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 . 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3 . 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1076年,他辞去宰相时,又说:“义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这里王安石是在
A.批评神宗朝令夕改B.指责朝廷用人不当
C.反思自己性格执拗D.感慨守旧势力强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初年,大学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王安石执政后,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三月,开展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为了保证教师质量,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成为教师。

——摘编自周立《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 变法第七》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
(2)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张之洞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
2021-0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7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020-07-11更新 | 10364次组卷 | 203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2020-02-21更新 | 848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国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

——方宝璋《怎样看宋代市易法》

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指出在从经济的视角评价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时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
10 .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