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梁启超以《时务报》主笔扬名天下,也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但也认为其某些观点会使“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要求湖南巡抚“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这反映了,当时(       
A.维新主张冲击了传统观念B.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异曲同工
C.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D.革命思想传播冲击了清廷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78年,郭嵩焘在与友人的谈话中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三代以下圣人至公天下”较之西方政治“犹有歉者”。据此可推知,郭嵩焘(       
A.救亡思想的新旧杂陈B.政治变革思想呼之欲出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D.贯彻了民主法治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     
史料内容来源
杨深秀尝夜半奋髻起曰:“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霜录》
深秀以常言,得三千杆毛瑟枪園颐和园有余也《戊戌变法)第4册
1898年春,康对人说:“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并逼胁皇上,勒令变法,中国即可自强”梁鼎芬《康有为事实》
康长素向人言,以兵園园湖,不令太后与闻国政。此语宣传都下,余曰:“速发传单,言我等与康无交情,免受其祸”《金銮琐记》
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B.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
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D.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维新变法期间,慈禧曾声言革新可以,但改元易服不行,特别是发辫等在满族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康有为等人却建言:“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这表明维新派(       
A.缺乏可靠社会基础B.在改革中急于求成
C.受到顽固势力阻挠D.意欲获得慈禧支持
2023-07-16更新 | 191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康有为是在国家面临列强欺凌和现代文明危机的影响下希望增加改革速度和幅度的变化,进而迅速解决危机。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慈禧太后、光绪帝、守旧派、维新派之间相互猜忌,各自私下准备采取行动自保。该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     
A.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B.缺少成熟的运作协调机制
C.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未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意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
2022-10-27更新 | 328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维新变法失败后,翰林院编修沈鹏上疏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当时掌院学士徐桐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沈鹏一气之下把奏章送到了《国闻报》发布,震动朝野。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央决策机构成为了摆设B.封建士大夫的个人担当
C.维新派政治影响并未减弱D.维新变法促使民众觉醒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军力不足,二是财政困难。甲午战争败于东方小国日本,也促使清政府反思自己的政策,下定决心进行改革。采用西法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还在一定程度上重整海军,恢复了部分海军实力。同时,还兴建军事工业,改进武器装备,兴建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吸引民间投资,甚至设立商务局,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还兴办一些新书院和改良旧书院,增设了经济特科和武备特科。洋务派既熟悉洋务,又掌握实权,因此在改革中都既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改革方案的实行者。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

材料二   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进贡的《波兰分灭记》中,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一曰,改宪法而图维新。二曰:任客卿以办新政。三曰:拔通才以济时艰。四曰:设经济以理财政。五曰:变衣服以易人心。这并非完全是波兰改革家们当时所采取的行动,其中大多是康有为从中国的变法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表达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维新派的心声。

——摘自孔祥吉《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2021-05-06更新 | 480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