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 道试题
1 . “广州一口通商禁令解除,上海港久被压抑的潜能得以释放。最集中的体现,是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打破广州一口通商格局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2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2016-11-18更新 | 828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部是大恶棍”,美田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海关管理权B.传教权C.永久居住权D.领事裁判权
2022-01-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说明了该场战争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C.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D.促使着中国社会彻底转型
5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2018-08-15更新 | 481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南昌八一中学等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6 .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D.自然经济的解体
2019-09-27更新 | 403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A)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

比较项传统社会近代社会
转型的表现经济结构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官办经济
经济体制维持自然经济的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与维持小农经济并存的体制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鼓励实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转型的动力传统认识传统认识外来压力说;中国自行发展说
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近代中国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文明的应激式学习

——摘编自陈广亮《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引发了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为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紧扣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020-11-22更新 | 241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一县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9 .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外关系发生逆转的第一步。“逆转的第一步”对中国意味着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08-12更新 | 35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科实验、重点、艺术)试题
10 . 面对列强侵华的不断加剧,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7.84%


   

材料四:巴黎和会期间,中日双方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交锋。日方辩词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日本出兵驱逐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形成对胶州湾的实际占领。

②1917年英法意三国支持日本战后获得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③根据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换文,中国方面已“欣然同意”山东问题。

——据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五: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六: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5日)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材料二和整个中国近代史,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是如何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并举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3)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春天”但“短暂”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结合材料三指出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4)结合材料四,如你是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请撰写一份中方辩论稿提纲。
(5)根据材料五,指出国民革命的突出特点。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23-06-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