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这反映了清政府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D.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
2022-03-03更新 | 924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南昌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A卷)
2 . 清廷在咸丰六年(1856年)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处保存的臣下奏章、道光的谕旨以及中外交涉的照会、书札等编成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八十卷,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的中英战争。不过,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此“夷务”,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王朝面临的一类事务。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A.华夷观念依旧B.朝贡体系崩坏C.文化自信缺失D.洋务运动受阻
2023-04-05更新 | 61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019-01-30更新 | 3363次组卷 | 69卷引用: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卷
4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2019-01-30更新 | 3956次组卷 | 12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后期,上海、天津、汉口等地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货币特色的“虚银两”,从货币信用与运行机制上看,“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作为实物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由此可知,“虚银两”的形成(     
A.反映了清政府经济主权受损B.适应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C.说明白银实物不被市场认可D.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政府默许
6 . 《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7 . 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
2018-11-07更新 | 3183次组卷 | 3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二)历史试题
8 .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021-10-27更新 | 990次组卷 | 58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
2024-03-25更新 | 395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清末有人感慨:“从政治上观之,上海为外力侵占入首地、发轫地;从物质上观之,则上海又为全国文明发轫地。即以交通论,今者轮船纵横,邮电遍国,试推原此事之导线,则上海实开其先。”这反映出(       )
A.上海社会生活的半封建特征B.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利益
C.开埠通商推动上海的城市化D.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