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4-05-23 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铜石并用时期,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存在突然“中断”的现象,而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却持续向政治集中化、社会阶序化发展,最后出现商王朝这样的庞大政治体与复杂社会。这种现象(     
A.凸显出商朝的政治核心地位B.可用于解释早期文明的特征
C.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D.可实证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2. 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 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03-26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20070—8040—7050
绢(1匹)40001500—1600800—900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023-11-11更新 | 1032次组卷 | 1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的西王手下误杀170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结合材料与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     

A.最远可到达欧洲西海岸和黑海沿岸地区
B.宣扬了国威并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
C.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
D.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
2024-05-2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下图为清代绢画《升平乐事图》局部,描绘了初春时节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妇女儿童庭院嬉戏的欢乐情景,其主题突出反映了(     

A.艺术作品促进科技发展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进步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2024-05-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7. 清末有人感慨:“从政治上观之,上海为外力侵占入首地、发轫地;从物质上观之,则上海又为全国文明发轫地。即以交通论,今者轮船纵横,邮电遍国,试推原此事之导线,则上海实开其先。”这反映出(       )
A.上海社会生活的半封建特征B.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利益
C.开埠通商推动上海的城市化D.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8. 1856—1857年《关于华人移民的特别委员会的报告》调查显示:当时移居维多利亚的华工已超过4000人,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其中三分之一是工匠或小商人,三分之二是农民。华工出国(     
A.解决了社会发展中人地矛盾问题B.瓦解了传统宗族社会的生活结构
C.映射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D.推动了中西经济交往的平等互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9.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教会所印发的书籍和宣传资料大多不屑一顾;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此种情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之视为鸡肋者,今不啻价重鸡林”。这从侧面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B.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C.使基督教在中国开始传播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可参加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但在实际选官过程中,部分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通过社会关系,同样可以入仕。这说明当时中国选官制度(     
A.进一步导致女性地位下降B.促进近代选官公平合理化
C.照搬欧美文官考试的经验D.体现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