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金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馨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2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人遭受了哪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打击?
2019-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以工业资金为例,上海一港之金属冶炼、棉纺织、缫丝、面粉制造、榨油、印刷、蜡烛、肥皂等企业均居全国首位。18951913年,中国所发展的现代工业,其创办资本在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的即占52.06%,而就全部通商口岸的创办资本言,则占全国创办资本之66.24%,内地企业仅占33.76%。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密理论的直接、间接继承者都特别支持在世界贸易中实行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欧洲的这种优势地位既没有消除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没能阻止另一种新型的保护主义的发展。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19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业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自由主义思潮受到不同经济部门代表人物的广泛批评,且不问批评的对与错,他们都坚持认为自由主义损害了他们的特殊利益。……英国贸易的自由化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在1845——1847年期间到1857——1859年期间,每年增长6.1%。

——摘编自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材料二   《南京条约》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税率必须中英双方“议定”,即所谓协定关税。《虎门条约》又确定了进出口货物一律按值百抽五的从价税率。由于税则之中列举了进出口货品各数十种的固定税额仍固定不变,自此形成这些货品以后价格虽然上涨,但税额仍固定不变,税率则越来越低。这些货品税的固定额,无论是进口或出口,都比过去低得多。因此马克思指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进口税是全世界最轻的。

——摘编自张寄谦《中国通史讲稿》(下)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在中国获取的贸易特权,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贸易自由主义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 1819-1901),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64年。据统计,185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上40%的机器,半数的棉纱和铁,2/3的煤;187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一半的铜;1880年已拥有世界商船的1/3。凡属议会通过的议案,女王总是毫无例外地签署,使之尽快成为法律。她逐渐沦为“统而不治”者,丘吉尔夸奖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1842年12月,她批准了由中英政府签署的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她为自己的国家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殖民通道而踌躇满志。在她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却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                                                                                                                        
——《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概括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民尊敬的原因。   
(2)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9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