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统治开始于公元960年初。此时的人们,尽管无不渴盼安定太平,却没有充足的根据相信赵匡胤能够稳固他所篡夺来的政权。这个赵宋王朝很可能不过是继梁、唐、晋、汉、周“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如何保证长治久安,使宋代不致成为五代之后短命的第六代始终是萦绕在宋初统治者心间的重大问题。宋太祖、太宗及其谋臣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稳步而有层次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统兵体制的变革开始,重建中央集权,有效地杜绝了割据再起的可能性。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清朝方面的接连败北,被归咎于汉奸(大多为福建、广东沿海民众)的活动。开埠之后亦因走私、苦力贸易、海盗猖獗,沿海地区的秩序极为混乱。但这种变动并未像元朝末年和明末清初,在沿海出现自立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其理由在于19世纪中叶急速进行的秩序重建。换言之,贸易由海关管理,而中央政府掌握海关和关税;且因海盗势力由英国海军扫荡,地方海上军事实力无所成长;还有以镇压各种叛乱为契机在地方掌握权力的督抚,停留在清朝的架构中并未自立。而且,海关和近代海军等以西方“制度“为基础的体制,比以中国既有“制度”为基础构筑的管理沿海贸易、维持治安的体制稳定,即使在19世纪末的变动期亦未发生动摇。

——【日】村上卫《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丝绸之路”可谓全球化的鼻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多元包容成为当代中国对全球化的总体认识和战略选择的出发点。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同时,中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充满韧性活力,备受世界瞩目。从国内发展到国际秩序维护,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正向推动力量。在一次次全球性危机中,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王辉耀、苗绿《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宋代枢密院、三司的职权以及两者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关系,简析宋代“变革”在社会层面引起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英国在上述“秩序重建”中攫取的贸易特权。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户籍的编制与管理在我国古代政治活动中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2024-01-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府在香港推行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思想,实施“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这使得……与中国内地交通联系不方便的香港,只有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才能够弥补资源稀缺、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劣势。香港不仅拥有世界天然良港——维多利亚港,还是北美、欧洲等地的经济贸易活动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也占据着亚洲航运和贸易的中心地位。香港时差的特殊性,使其弥补了欧、美两大金融市场开市和收市时间上的间隙,从而保证国际金融交易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运转,这为其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同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的一贯支持的政策也不容忽视。

——摘编自高成华《香港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材料二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当时经济规模最大、启动最早、业务功能最齐全的保税区。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行主动探索。2013年,我国正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希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贸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服务全国、促进各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王德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香港自由港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自由贸易区和近代香港自由港的不同。
2023-11-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海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届,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设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2023-11-1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023-11-02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再度复兴的经世致用思想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体系的封闭性,表现为经世派兴利除弊之法仅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他们多有重农抑商倾向,虽对时弊不满,但面对那些“化外诸夷”,仍自诩为天朝上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面临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经世派没有固守成法,而是审时度势,结果经世致用思想较快地向近代转变。林则徐等人热心于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鉴诸国”“法苟善,虽蛮貂吾师之”,开始用“五大洲”这个近代的地理概念来认识和说明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九州”“夷夏”的偏见之内。他们力主通过正常的对外贸易,来交换西洋的火器船械,并把丝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与夷商争利,以求富争利来反抗侵略。到1861年前后,经世致用思想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
2024-02-2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3 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隆庆以后,政府改变以往的朝贡贸易体制,每年在广州举办春夏两季交易会,主要输出如粮食、糖、花生、生丝、棉纱、瓷器等中国商品,以增加财政收入,广州成为东方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但嘉靖《问刑条例》律令仍然以严刑峻法惩治违禁下番者。从1757年始,清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限定仅在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实行十三行贸易体制。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通商体制结束,五口通商,买办兴起,外国商人在广州投资开设洋商行,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广州的外贸。在这一时期,广州外贸出入口商品品种不再受禁令限制,广州港进口商品分为洋货进口和国内其他口岸进口的商品,进口商品有鸦片、洋布、洋棉等机器生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近代以来,广州贸易额仍在缓慢增长,但已经被上海反超,其占全国贸易额比重逐年减少。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15671644)》等

材料二   195741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商品交易会。1999年春第85届广交会,有4家民营企业首次参加,2005年秋第98届有4619家民营企业参展,所占比例达到36.57%,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广交会第一火参展主体。早期广交会主要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2007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增加了进口展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口产品逐步过渡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有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报名参会,全球47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来说,广交会不仅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更是与来自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进行交易的平台。

——摘编自胡光霁《19561965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若干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前后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在研究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知识内容时,拟定了如下目录(部分):

“碌碌有为”的宋人

第一章   北民南迁的耕耘——农业

……

第二章   百工巧匠的智慧——手工业

……

第三章   熙来攘往的贾客——商业贸易

第一节   互市贸易的商旅——榷场贸易

第二节   海丝之路的船舶——海外贸易

第四章   璀璨群星的宋城——城市经济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书籍(章节)目录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历史》一书拟定章节目录。 (要求:至少编写三章,每一章需要有两节,合乎逻辑。)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曾概括了本土想象对上海的看法:在经济层面,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殖民层面,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在道德层面,“上海既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是文明的渊薮”。

——摘编自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选择“本土想象”的某个层面或全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可以对现有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质疑或提出新的观点;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华,路易十四也于1685年向中国派出了5名传教士,他们在整理历法、修理火炮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因在中俄尼布楚战争中担任翻译有功,受到朝廷表彰。康熙皇帝不仅允许西人“在华行教”,还与路易十四互赠礼物。为拓展对华贸易,法国从16601712先后成立过三个“中国公司”,但均因种种原因先后破产。

——摘编自曲星《中法关系的缘起及历史演变》

材料二   部分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法国大革命

人物观点
王韬既谴责法国革命“弑君”和违犯“天理国法”,同时责怪法王路易十六“与民众好恶不同”,以致身败名裂
邹容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
李大钊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

——摘编自马胜利《两个民族的自视与互视——中法关系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200310月到20047月在中法两国互相举办的“文化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以“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了深厚而富含生机的中国文化,在中国则以“以人为本和革新”“浪漫与创新”为主题向中国民众全面展示法国文化。“中法文化年”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法工商界也加入了“中法文化年”赞助委员会。

——摘编自白琨《“中法文化年”对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法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家“中国公司”破产的可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对法国大革命看法的异同点,并以史实说明法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文化年”对国际交流的启示。
2023-10-1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