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
A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遭到破坏
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A
B.B
C.C
D.D
2 . 下表反应出福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年份总出口量福州出口量占全国总量比%
1853年1050810595005.7
1854年119034020490017.2
1856年130677040972631.4
1859年110915246594440.2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A.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英国市场的需求
2018-10-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近代以来,不同人物对鸦片战争的不同看法。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是
道光皇帝“连衅”,这些“犯上作乱”者都是不能长久的。
孙中山、毛泽东陈旭麓(著名史学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中国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

A.道光皇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未醒
B.孙中山、毛泽东用革命史观来评价鸦片战争
C.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历史真相因为叙述者的立场不同而模糊不清
4 . 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推动下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2019-01-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
清末民国初年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       片”“    攻”“    战” 等为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 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噗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这里也只是简要地介绍了《南京条约》  的内容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这里对鸦片战争的叙述,有两处变化:一是在中外条约上,还提到了法国、美国与中国订约。二是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以至于鸦片流毒中国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清末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叙述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
棉花6.545.72
印花14.254.98
袈裟布10.684.98
棉纱6.944.86

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时间名称主要观点
1903年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教科书》只介绍了战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
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南京条约》后,“鸦片输入已多,……由是国势遂衰,内忧外患交迫已矣”
1913年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南京条约》后“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1922年商务印书馆《新著本国史》以《毒物的蔓延与通商大局的发展》为题讲述鸦片战争
1929年中华书局《高中本国史》对《江宁条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协定关税”对中国影响最大
1930年北新书局《高中本国史》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一步
1933年世界书局《初中本国史》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现阶段的落后与困难归因到这场战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6-01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
B.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9 .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待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所反映的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三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10 . 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1885189519051911
进口8820001两白银17169671两白银44710008两白银47150394两白银
出口6500571两白银14329321两白银22788819两白银37733816两白银
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