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

——摘编自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关于关税原文是这么说的:“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 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为什么要议定则例?难道以前的关税是不确定的吗?经查史料发现,国家层面是确定 的。官府收关税是4%,还不是值百抽五,是四,但是有潜规则,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 必须打点红包,这些费用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当 时官员的胃口大小不一。魏斐德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行商为了保护他们自己, 1775年建立一种秘密基金,公所的每个成员要把他贸易利润的”10交作基金,在必要时用来应付官吏的勒索。”潸规则曲川很而,搞得外国商人无所适从,…,「因为在基督教文化中他们是很反感这个东西的。所以英国要求“明定关税”。打完仗5后,值百 如五以后结果是什么呢,广东的关机收入大增,比鸦片战争之前国库收入更多,原因之 一是进入国肆的关税的比例提高了,4%提高到5%:二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增加了 , 所以整体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了。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依据材料信息,围绕“《南京条约》与关税自主权”拟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4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某些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因此一直称之为“贸易战争”或“通商战争”。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字数200——300字)
5 . 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见下表)。阅读材料:

时间

概况

1844年

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

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

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

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

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

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影《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据上表“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由传教士办学校到国人自办学校”为论题加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2023-07-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曾概括了本土想象对上海的看法:在经济层面,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殖民层面,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在道德层面,“上海既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是文明的渊薮”。

——摘编自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选择“本土想象”的某个层面或全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可以对现有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质疑或提出新的观点;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966日,西湖博览会在浙江杭州顺利开幕,国民政府中央政要亲莅会场,参观者达十万人。西博会历时128天,于1011日闭幕。西博会规定出品范围“以国货为限,出品人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出品须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现为国际贸易品及将来可为国际贸易品者;在国内推销甚广者;有足供参考及改良者;对历史上学说上有足贡献者。出品征集物共分12大类,其后为扩大博览会范围,又制定了外国参考品的征集范围(如表所示)。

类别细目
染织工业类棉、丝、麻、毛、草等原料与织就之布,纱、绉、绡、葛呢、绒、毯草席等织物编物及染色印花物品等
工艺品类工艺制造品如竹、木、藤、漆、陶瓷、绣料等器物及衣服、权度、钟表等
机电工业类各种机器工具电气电料等
化学工业类天然产物经化学作用而制成之品,如化妆品、肥皂、火柴、油漆、颜料、烛、纸、碱、毛革、橡皮制品
矿产品各种矿产原料等
医药用品类医用标本、器械、药物、药材等
教育用品类文具、标本、仪器、印刷机件、打字机、油墨及运动用品等
文艺品类文艺著作、书籍、字画、雕刻、泥塑、碑帖、刺绣、照相、影片、铜板、玻璃板、古玩、玩具、音乐用具等
农产类谷类、蔬类、果类、花草、茧、棉、麻、毛、木材、藤、竹、烟类、蜜蜡等
饮食制品类经加工制成之饮食品,如茶、果露、汽水、果、油、盐、酱、醋、酒、糖,味精、腊味、海味等
动物类鸟兽、水产、昆虫等
革命纪念品类革命纪念品、革命宣传品、摄影、烈士遗物及其他足供景仰物等
外国参考品机器类毛纺、毛织、丝织、棉织、染色、电力、电信、原动力、汽车、电车、火车、制碱,印刷、炼钢、制纸、制等35类机器
原料类染料、建筑材料、电料、化学肥料、医药原料及其他原料

——摘编自《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七)


根据材料,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信息,围绕“西湖博览会”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3-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
约1815—1835年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拥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法规,去海外之人被称为弃民,古代文献中虽有“国籍”一词,但主要是指国家的典籍
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申请国籍、保护侨民的基本原则。自此,清政府开始参照“西方成例”处理“涉籍”事务
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血统主义”的国籍法
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