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时期始,人们已经开始记录雨、雪、风、雷、云等天气现象,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诸多有关降水强度和降水量方面的记载,开始区分雨量的大小。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八种风向的区分并首创云状的分类。而后理论知识逐渐成型,如《后汉书》《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已能清晰阐述霜的预报方法、降雨降雪等原理。宋代的气象学术更是蓬勃发展,北宋二程兄弟表达出对雷电成因的认识,同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更是对虹、晕、海市蜃楼等诸多大气光象做了合理解释。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内出现专门的气象学译著,如《气学入门》《测候丛谈》等书,这些译著将西方完整的近代气象学知识引入中国。随着时局变迁,晚清时期外人纷纷在华设立气象台站。“徐家汇观象台”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的气象台站,其建台初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国海轮进出上海港时间和气象进行观测服务。除传教士在中国所建设的气象台站外,欧洲列强也建立了各类气象观测站,以便收集气象情报。如英国建立的“香港皇家天文台”和德国建立的“皇家青岛观象台”等。这些气象台站让国人意识到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对日后中国自己创建气象台站进行观测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钱馨平《中国近代气象学科建制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气象科学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影响。
2023-01-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B卷)
2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三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五 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造成清王朝在外交上不断丧权辱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2022-02-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材料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之而已。其无益文辞概不申用回必教。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材料二   基督教会之学校,初非专门之教育家所设立,其志亦并不在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之进步,力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以助其宣传福音之业。

——杨剑龙:《教会学校文化教育与中国现代作家》,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材料三   传教士虽然采用免费入学办法,但进校学生不多,中途退学的也不少,尤其是女校更不易招收学生。如传教士于一八五O年在广州开办一所洋学堂,开学时只有三名学生,不久,其中二名因不堪周围舆论的压力而退学。同年在广州由传教士开设的一所女子寄宿学堂,开学那天,本来报名上学的女生一个也不敢前来,后来总算动员来了几个,不久又全部退学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教会女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中教会女校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分析原因。
(3)如何评价教会女校的创办。
2022-01-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了《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多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得加增。这一声明
A.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B.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
C.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7世纪末年起,中国已经有了法定、公开的海关税则。实际上,中国海关税收的情形不但离高尚道德甚远,且与法律绝不相符。直到鸦片战争,外商不知中国税则的模样。历康雍乾嘉四朝,外国人索看税则多次,但每次都被衙门拒绝。关税分两种:船钞与与货税。实际除船钞外,还需“官礼”。官礼的多少,每次需讲价。货税也有正税及“陋规”,陋规最初也是由收税者及纳税者临时去商议,到康熙末年,已达货价6%,比正税亦大。正税及各种陋规总起来约当20%。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赫德通过其直属上司总理衙门的王公大臣们操纵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把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的平衡各“有约国”利益的“国际官厅”。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依然受不平等条约体制束缚和荼毒。总税务司安哥联只听命于英国政府和外国公使团,俨然中国政府的“太上皇”。从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来,关税自主一直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从清末实施新政缩小海关权力,设立税务处改变海关隶属关系开始,到北洋政府通过国际会议力争自主,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制订国定税则的努力,都没有实现关税的真正独立自主。

——摘编自李岩《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关税的特征。
(2)请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中国近代关税”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伟亚认为:今日存在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是16世纪以来欧洲全球扩张的产物,并已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这里“自然化”指国家间应相互来往这一准则已成为大家接受的常识(其实一个国家或应有选择不与某些或所有其他国家交往的自由),而“霸权”则意味着没有此类交往传统的国家不得不按照他国制定的规则同意参与这样的国际交往。

——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7—19世纪欧洲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话语”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世纪80年代,有人上书痛斥海关征收关税的乱象:“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致华商人人气短。”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洋人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巧取豪夺B.中国海关管理半殖民地化严重
C.中国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差别显著D.关税管理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讼师,又名“刀笔吏”,是中国古代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一类职业群体。讼师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讼师的主要多有两个:一个是代替当事人书写诉状,另一个就是提供“法律咨询”,也即为当事人出谋划,帮助其打廠官司。他们能做的只是代写诉状和出划策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在“过堂”时真正要应对官员质问和对方反诘的还是当事人本人。讼师因为帮他人代写词状、教他人如何打宫司而被视为拔弄是非的人,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遭到官方毫不留情的打压。况且讼师大多由落魄书生转化而来,出身也不算光彩,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尊敬。

——摘编自杜金亮《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以近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融为视角》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散开国门。随着中西通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特别是由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外国的律师和律师制度也进入中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中,由于不平等法权的存在和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每有法律交涉,中国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各界对改革封建纠问式审判的呼声日益强烈。1906年,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拟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规定了律师资格、注册、登记、违纪处分、外国律师在通商口岸的公堂办案等内容,该法橐虽因各省督抚的反对而未能公布实施,但却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建立现代律师制度的尝试与努力。

——摘编自李卫东《论中国近代律师职业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讼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时期引进西方律师制度的因素。
9 . 鸦片战争爆发后,67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手执旗帜,奋勇当先,负伤8处仍挥刀作战,战死疆场;副督统海龄及其夫人宁死不屈,最后举火自焚;一些官兵也绝死而战,直到最后一人。材料主要
A.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忠君思想B.再现了国人一致抗英的情景
C.展示了爱国官兵的抗敌意志D.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
10 . 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
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